最新公布的評價體系將不再重視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經濟增長的模式,中國領導人使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扮演著關鍵經濟改革的跳板角色,而這些改革正是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各地方政府也將把提高社會包容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積極納入經濟決策的考量之中,以實現2014年新的經濟計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勢頭也對全球經濟的健康狀況有著重要意義。中國11月貿易順差創近五年最高,人民幣兌美元在本周二也再創新高,這些事實應該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平息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次嚴酷衰退的擔憂。與此同時,11月中國溫和通脹的3%,也證明收緊貨幣以避免物價上漲失控并非迫在眉睫。
迄今為止,中國經濟的總體良好表現應該增加國內外對正在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的經濟計劃的信心。然而,一些地方官員也把其當做拖后執行改革借口,因為這項痛苦但必要的改革要求各地方提升其增長模式。他們關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困擾,在某種程度上,被看做是各地方經濟體間激烈競爭的驅動力,而這又恰恰被認為是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經濟兩位數增長的核心,但是中國再也不能為了快速的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全面深化改革規劃,中國領導人已經強調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將經濟增長模式轉換為具有更大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的決心。預計中央會抓住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機會,推出結構性改革的詳盡計劃。12月9日印發的《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強調,相比于只關注增長速度,今后經濟增長目標將更側重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