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2日電 題:三中全會閉幕一月:官方頻就重大改革釋銳意
記者 程濤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發起“改革總動員”后,一個月以來,官方圍繞全會精神,就改革熱點議題密集表態,回應社會關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司法、土地、社會管理等。外界分析,看似不同領域的改革措施,實際上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的分量進一步凸顯。
加強黨建提升執政力 改革已進落實周期
三中全會后,圍繞會議精神的學習宣講在全國掀起。輿論指出,這種學習貫徹本身即是再度凝聚改革共識的重要過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近日就指出,實踐經驗證明,每逢中央重大決策,組織開展宣講活動,對于把中央決策及時宣傳到群眾中去,具有重要意義。
全會公報還提及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分析稱,中共是改革開放的領導核心,加強黨建改革,提升執政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證,而未來黨建改革的重點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值得關注的是,三中全會后,新一輪省部級人事調整已經啟幕。此番調整,中央地方交流任職特點突出,多位“京官”首次履新地方。分析認為,三中全會后,新一輪人事部署意在配合改革新政的強力推進。
繁重改革任務需要精干人事安排,近日中央批準廣東省政協主席朱明國不再擔任廣東省委副書記、常委職務。至此,31個省區市的政協主席都已“退出”省區市一級的黨委常委領導班子。外界指出,本輪人事調整還將進一步持續。
約束權力遏制公款吃喝 全會后反腐“加速度”
繼11月下旬頒行總計65項條款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后,中共中央12月8日又公布了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意在革除公款吃喝“頑疾”,被媒體冠以“26條鐵律”。分析稱,幾乎每一條新規的制定與發布,都能展現中共高層的反腐意志。
隨著改革步入深水區,反腐工作也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的原則、方向和具體思路得以進一步明確。
“打鐵還需自身硬”。三中全會閉幕后,中央紀委翌日即在京召開會議,就相關改革作出部署。后又連續多日在其官方網站刊發對《決定》的系列解讀文件,內容涉及“領導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加強和改進對一把手監督”和“進一步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等方面。12月11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指出,將適時開展對領導干部住房、辦公用房、公務用車的專項清理工作,對違規多占超配的,一律清退。
中組部近日也出臺新規,明確地方干部考核不再以GDP論英雄,不搞GDP及增長率排名,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重點扶貧縣取消GDP考核。這被外界解讀為通過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推動黨風政風轉變。
目前,試點財產公開、改革紀檢體制等多個反腐新動作也在進行之中。針對反腐“加速度”,輿論指出,這不僅顯示了中共反腐敗的堅強決心,也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制度反腐的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