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詳解
連湖成片 親水宜水
大凡城市規劃,劃定“環城生態區”的“綠線”控制界限已是終點,但從去年以來,我市卻為“六湖八濕地”的每一座湖、每一片水生作物區,都編制了操作性極強的實施規劃。“‘六湖八濕地’的規劃建設,使我們的環城生態區藍圖固化了下來。”市規劃局副局長王松濤如是說。
據介紹,按照市委“打牢生態本底”的安排部署,從2011年底,我市開始進行環城生態區的立法和規劃,確定了133平方公里環城生態區的“綠線”范圍,并實行立法保護,真正奠定了“綠隔”區域生態保育的功能。
王松濤說,一座湖泊、一片濕地也許能對城市局部帶來變化,但不會構成生態系統,而當數座湖泊、數片濕地次第呈現,生態效益就將顯現,“從這個意義而言,‘六湖八濕地’將環城生態區的生態藍圖固化了下來。”
湖醉錦城傳蜀韻,水潤天府澤后世。“六湖八濕地”以湖泊水系為核心進行打造,凸顯水景、標志性建筑和文化傳承。
規劃突出塑造親水宜人的生態景觀,提出充分利用包括農作物在內的鄉土植物形成自然生態的綠化景觀,沿河流、湖泊、濕地規劃生態緩坡岸線,設置市民休閑活動的開敞空間,打造山水相依、人水相親、獨具特色的濱水景觀。同時,嚴格限制周邊建筑高度,避免對水岸造成圍合、擁堵。
“六湖”將建湖理水與堆山塑形相結合、水系空間與周邊城市相協調、特色定位與區域經濟人文相輝映,營造“以典造景、以景達意、入情入畫”的詩文意境風景。“八濕地”水生作物營造強調因地制宜、類型多樣、功能復合,讓生態水凈化處理為主的人工濕地與川西田園特色的農耕型生態濕地并存,“灘涂、沼澤、梯田、水網”形態多樣,“葦蕩、荷池、石灘、堰群、景湖”不一而足,“棧道、曲橋、亭廊、臺榭”便于市民親水近水。
現場直擊
四湖一體 靈動城南
——本報記者探營錦城湖
“六湖八濕地”將宛如一條“翡翠項鏈”鑲嵌在成都中心城區的周邊,而錦城湖——這顆“翡翠項鏈”上的第一顆雕琢完成的明珠,將全新亮相,展現在市民面前的,是一座生態湖泊、一個開放公園。這里,能看什么?能玩什么?怎么到達?昨日,記者提前進行了一番打探。
2號湖最大 3號湖4號湖精致
錦城湖由4個小湖泊組成,其中1號湖早已建成并開放,去年以來,新建了2號湖、3號湖和4號湖,水面增至960畝。
劍南大道與元華路交會處,有一個寬闊的小廣場,“錦城湖”三個字映入眼簾。這是錦城湖的2號湖區,也是主湖區。湖泊打造十分生態,堤岸設計為復合式,水體和環湖步道間是數米的緩坡,栽種有各種植物,也便于親水,環湖步道外側是寬闊的綠化區,有著各種林蔭大樹。
如果步行的話,將錦城湖全部逛完,需要兩三個小時。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就有公共廁所、公共坐椅等基礎設施,繞城高速橋下還有一個停車場。就整體感受而言,2號湖最大,3號湖最小;2號湖水面寬闊,3、4號湖更為精致,園林風格明顯。
親水平臺多 便于親水近水
站在湖邊任一隅,映入眼簾的湖面干干凈凈,一低頭就能看清湖底的水生植物。在湖的淺水區,每間隔一段距離,就有一角突出,不同的挺水植物冒出水面,這是湖泊的凈水區。據了解,為保證水質,錦城湖在建設中引進了清水系統,通過栽種植物、放置水生生物等,構建健康穩定食物鏈,在湖里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實現湖水的自凈。
湖區建有不少親水平臺,可讓市民和湖泊“親密接觸”。在2號湖,有一處平臺還延伸到深水區,走上平臺,可體驗“人在水中央”的情趣。
每個親水平臺設計均不同,2號湖的一個親水平臺,打造起了一個小型的泊船碼頭。據了解,今后湖區將引進游船,市民還可泛舟湖上游樂休閑。
綠化很“給力” 湖區各有特點
湖區綠化層次豐富,既有土方堆起的山坡,也有蔥蔥郁郁的草坪;既有林蔭大樹,也有花樹果樹;既有銀杏、香樟、楓楊等陸生植物,也有蘆葦、菖蒲等臨水植物。據了解,錦城湖的綠化采用了銀杏、桂花、楓楊等20余種大型喬木,結合開闊水面,林下岸邊還選用了十余種草本植物。
湖區造景也因地制宜。2號湖湖面開闊、視野寬廣,采用了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設計理念,以自然式的樹林、大面積的草地與開闊的湖面環境相融合的設計手法來營造自然生態樂園。3、4號湖湖面狹長,則采用了中式園林以小見大的設計理念,增加了豐富的石景、島嶼、小橋、棧道,形成小橋流水式的中式園林。
專家訪談
●水利專家
陳渭忠(環城生態區湖泊水系規劃建設評審專家、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
修復水生態
成都邁向水環境治理“高階”
“環城生態區是中心城目前存留的僅有的生態空間,把這個空間建設好、打造好,就能實現成都城市生態的夢想和回歸。”陳渭忠直言:環城生態區“六湖八濕地”有利于中心城區水系完善、水生態改善、乃至成都水文化傳承和提升。
陳渭忠說,成都城區曾經有著完整的河湖水系,雖然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小型溝渠逐漸消失,但府河、清水河等主河道骨架還在,也使“六湖八濕地”的建設成為了可能。“在城區構建如此大的水面、水體,不僅生態,更可防洪、蓄水,作用很多。”河湖相連、借水還水的設計,使湖、濕地從河流引水卻不消耗水,通過蓄水還可向下游河道補水,有利于城區水系的完善。
世界上各大城市,水環境治理都是分兩步走:第一是治理水污染,第二是修復水生態。在陳渭忠看來,建設“六湖八濕地”,標志著成都開始邁向水環境治理高級階段——即以水生態修復為目標。
“生態的標準,是要看將來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是否得到了修復。”而“六湖八濕地”不僅是人的樂園,更是鳥類、魚類、水生棲物的共同樂園,在設計中,有意識地為多樣的生物營造不同的生存環境,為生態修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陳渭忠表示,“六湖八濕地”的建設,還有利于成都水文化的傳承和提升,進一步彰顯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氣質。六座湖泊的選址地,均影射著成都數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個極盛時期,而每座湖泊卻不是簡單的重現,而是提升,凸顯城市文態。
●環保專家
周來東(成都環境科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增濕度促流通
為成都帶來更清新空氣
周來東表示,在環城生態區建設完成后,這個環繞中心城區的濕地系統會讓成都多了一道“生態屏障”,帶來更優質的生態環境,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環城生態區相當于在中心城區周圍加了一條環狀隔離帶,對于外來的揚塵等污染物,能起到一定的吸附和阻擋作用,有利于凈化空氣。”周來東說,“六湖八濕地”的建設還包括水生植物及周邊綠地的打造,這不僅能使生態區環境更加美觀,生物多樣性更強,同時還可以吸附空氣中的污染物。
同時,“六湖八濕地”大幅提升了城區的水域面積,必然增加空氣的濕度,從而提高空氣質量,讓空氣更清新。
此外,環城生態區的建設還有利于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河流、湖泊本身就是很好的降熱資源,其表面溫度較低,與別的地方會形成一個溫度差,局部的小氣候也得以調節,還有利于空氣的流通和污染物的擴散。
●社科專家
楊明洪(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推動“宜人成都”建設
激發城市經濟活力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性與活力。”楊明洪表示,成都歷史上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榮的城市,水,造就了成都的繁榮富饒。打造“六湖八濕地”可以推進成都的城市生態轉型升級和保護,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謀求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真正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
他說,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的腳步明顯加快,這也使得人們追求輕松、休閑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市區周邊農家樂的快速發展印證了這點。如今,“六湖八濕地”便提供了一個休閑場所,讓市民的心靈得到深層次的寧靜和回歸。
在楊明洪看來,“六湖八濕地”將極大地推動“宜人成都”的建設,更能激發城市的經濟活力。在西部大開發背景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世界知名企業落戶成都,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成都宜人的居住環境。“六湖八濕地”的建成,勢必進一步提升成都的宜商、宜居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進一步增強成都城市魅力的同時,將會留住更多的人才和吸引更多的知名企業來成都投資、興業,助推成都現代化國際化進程。”
溫馨小貼士>>>
作為城市周邊的生態綠地,有多種交通方式可以到達錦城湖。
1、自駕車市民自駕車可以直接經繞城高速至元華路互通立交橋。元華路互通立交橋位于繞城高速與成雅高速的互通立交——白家場立交的東側。
對于大家關心的停車問題,記者也咨詢了相關部門。據了解,錦城湖規劃了多個停車場和綠道驛站,不過最“安逸”的停車地點是繞城高速橋底下,這里兩面臨湖,而且有著繞城高速橋這層天然“太陽傘”,即使盛夏也十分涼快。
2、公交乘坐公交車的市民可以選擇26路、124路、184路到錦城大道劍南大道口公交站下車;選擇187路公交車在劍南大道錦城大道口站下車;124路、187路在錦城大道西站下車。三個車站距錦城湖均不超過300米。
3、地鐵 市民還可以乘坐地鐵1號線至金融城站,從A口出站,往北走500米到交子北一路府城大道口乘坐18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