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幫助過集中營難民的中國居民的親屬回憶當年的情景 |
2005年8月17日,曾經被關押在濰縣集中營的歐洲難民在當年的關押地觸景傷情依然顯出驚恐的神情-鞠川江攝影 |
他們不起眼的散落在廣文中學和人民醫院之間,淹沒在周邊陸續后建起的高大建筑之中, 甚至很多的濰坊市民都對他們不太了解,但就在這里卻發生過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見證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一段艱難歲月。
在這些小樓不遠處是一個設計精美的廣場,在廣場中央是一座高高矗立的紀念碑。抬頭仰望幾位西方面孔的外國人與中國人面帶笑容把手緊緊的握在一起。在紀念碑基座的四面墻上,密密麻麻的刻著來自30多個國家2008位外國人的名字,國籍,年齡和職業,其中有327個兒童。仔細觀看,你會發現里面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作家甚至運動員,比如曾任蔣介石顧問的美國人雷振遠、山東大學創始人之一赫連博士、齊魯大學教務長德位思博士、后來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恒安石、1924年奧運會冠軍埃里克·利迪爾……
這里記錄的是一份1944年生活在這里的人的名單。很多人不禁要問為什么在濰坊這樣一個中國北方的小城,在1944年會有如此多的外國人生活在這里?他們來做什么?這里那時到底發生了什么?
所有的這些答案,還要從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講起。
這一事件后西方人在中國的境遇遭到極大的改變,他們的身份也從日本人從不敢觸及的中立國人士變成了敵對國犯人。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日本開始強行拘留關押在中國淪陷區內的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尚未來得及撤離的旅華僑民,把他們都被驅趕到了日本設立的幾個大的集中營內,日本方面美其名曰“敵國人員生活所”。
而這里就是其中最大的關押同盟國僑民的濰縣集中營所在地,最多時關押外國僑民2000多人,一度成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外僑集中營,有人稱它是“東方的奧斯維辛”。從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絕大多數的僑民在這里被關押長達三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