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臺辦主任宋麗萍在講話。向明超 攝
第五屆中原(固始)與閩臺淵源關系研討會現場。向明超 攝
十月古蓼碩果溢香。在這美好時節,深受海內外萬千華夏兒女強烈期待和眾多專家、學者熱切關注的第五屆中原(固始)與閩臺淵源關系研討會于10月26日下午在固始縣隆重召開。研討會是由國臺辦《兩岸關系》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河南省臺辦、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信陽市臺辦、信陽市根親文化研究會協辦,信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固始縣人民政府承辦。
研討會開幕式現場莊重、大氣、熱烈、祥和,九屆河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義初,國臺辦秘書局局長王剛,省臺辦主任宋麗萍,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林憲齋,國臺辦《兩岸關系》雜志社副社長鐘河林,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宋效忠,市委常委、縣委書記焦豫汝,縣長曲尚英等領導以及來自臺灣、福建等地區的專家學者和宗親代表等150多人相聚一堂,共敘血脈情愿,共話根親淵源。
第五屆研討會主題是閩臺姓氏中原(固始)尋根研究。圍繞這個主題,與會的專家學者就唐代中原(固始)移民入閩遷臺史、閩臺姓氏祖地、閩臺姓氏播遷、閩臺名人祖籍、閩臺名人宗祠、閩臺姓氏中原尋根活動、豫閩臺兩岸三地尋根文化品牌建設、河南涉臺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河南對臺文化交流平臺建設9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和科學論述。來自京、豫、閩、臺、浙、贛、湘等地的研究歷史與考古,移民文化、客家文化和姓氏文化等方面的專家學者50多人,收到論文86篇,論文集結并交流31篇,包括臺灣4篇、福建6篇、河南19篇,北京、武漢各1篇。
與會期間,參會領導以更高的角度、更寬的視野、更遠的眼光對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研究作了指導,給予了期待和厚愛,對于根親文化研究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和領航作用。省臺辦主任宋麗萍在講話時談到,河南與臺灣血緣濃、文緣深、商緣廣,在新的形勢下,應當發揮“根勢”,因根塑源、因根結緣、因根自強、因根作為,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國臺辦《兩岸關系》雜志社副社長鐘河林提出,要以固始與閩臺淵源關系研討會為載體,打造對臺交流的“新渠道”、“新途徑”.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宋效忠說,固始與閩臺淵源關系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了5年,海峽兩岸眾多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共同探討中華民族的祖根脈絡,以大量史實論證了臺灣同胞的祖根地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多前在固始的事實,進一步增強了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來自各地的歷史與考古專家、姓氏文化研究者等,從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語言學等方面引經據典,圍繞閩臺姓氏中原(固始)尋根研究這一主題展開研討,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各抒己見、各有千秋、各顯特色,相比2010、2011年兩屆研討會,今年主要集中于姓氏文化尋根研究,可以說主題更突出、更明確,研究方向更具針對性、指向性,從而確保了研究成果的最大化、深入化。(記者 向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