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澄評說:光棍節電商大戰,誰是最后贏家?
剛剛過去的11月11日,被網友戲稱為"光棍節"。在傳統商場看來,光棍節的營銷價值并不大,但放在網上,極具活力和娛樂精神的網民就把這一概念的商業價值完全釋放出來了。這一商機,電商自然不會放過,各大電商都使出渾身解數,提前進行備戰,制定了名目繁多的交易優惠措施,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其中,天貓的交易更是刷出新的世界紀錄昨天零時,“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開鑼,僅2小時19分,支付寶上總交易額就已超過33.7億元,刷新了去年天貓“光棍節”的全天交易額,13個小時成交就突破100億元,刷新美國“網購星期一”紀錄,最終全天吸引了2.13億獨立用戶訪問,通過支付寶完成的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是去年的3倍多。
剛剛過去的11號這一天,除了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和淘寶之外,蘇寧易購、國美網上商城、庫巴網、以及京東商城、亞馬遜、當當網等八成電商參戰,也都取得了不俗的交易額。
從交易量上看,天貓是最大的贏家,但天量的交易背后,誰是盈利的贏家呢,那則是各大電商的秘密了。
價格大戰,消費者在買到相中的便宜商品的同時,輿論也在反思,盡管不少商品的價格降幅確實達到5折以上,但部分商品的折后價較10月份優惠幅度其實不大,而網頁癱瘓、支付困難、商品缺貨等老問題依然存在。
頻繁的交易大戰,到底對行業發展是否有利,誰是價格大戰的最后贏家?
價格大戰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是普遍現象,但唯獨為何在電商領域這樣頻繁?參戰商家如此之多?競爭如此慘烈?
以前的電商大戰是一年一次,頂多數次,現在是至少一個月一次,甚至有演變成天天大戰的趨勢,并且交易規模不斷刷新,將太多的電商卷入其中。
電商大戰頻繁發生的起因在于行業盈利空間有限,只有通過價格大戰,擊敗其他競爭對手,企業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但過于頻繁的價格競爭,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電商的商業模式的先天不足。
電子商務交易,現在也經常被冠上高科技的桂冠,但深入分析,與傳統的商業交易模式相比,無非是將傳統的物理空間的交易平臺搬到虛擬的網絡平臺上,擺脫了傳統的地理空間對交易的限制,交易的品種更豐富了,消費者網絡上選擇余地更大了,交易的速度更快了,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和方便的體驗,總之,消費者是最大的收益者,特別是頻繁發生的價格大戰,讓消費者更是收獲到價格的實惠。盡管如此,電子交易的功能沒有變,均是通過一定的平臺實現商品的銷售,盈利的模式也沒有根本的變化,獲利的途徑還是來源于商品的交易。
電商搭建交易平臺,從事網上交易業務,和傳統的商家一樣,盈利來源也是依賴于交易所產生的商品買賣差價、交易傭金,以及伴隨交易所附帶的一些衍生的收入,如廣告收入等。其中,電商盈利的最根本的基礎在于交易規模,沒有一定的交易規模,所有的盈利模式都成了空中樓閣。特別是網絡交易平臺,消除了傳統的交易平臺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交易的范圍覆蓋更為廣闊,交易容量的擴大和速度的提升,客觀上也解除了交易規模的限制。這些特征都決定了,與傳統的交易平臺數量眾多的特征相比,網絡并不需要太多的交易平臺,網絡交易具有贏著通吃的特點。這就決定電商為了生存,就必須一方面豐富交易品種,另一方面,不管電商是否情愿,在交易品種高度同質化的時代,也只有通過發動頻繁的價格大戰的手段,才能達到擴大交易,取代其他交易平臺的目的。在這里,價格戰就是電商洗盤,實現一網網羅天下的手段。
可以預期,未來的電商大戰還會延伸至所有網絡交易的所有環節,包括物流配送。像天貓為了加快配送速度,首次采用了包機送快遞。今后,凡是具備實力的電商,為了保證商品的配送,一定會組建自己的物流系統,或者與物流企業建立排他性的戰略伙伴關系。
電商大戰,最后的贏家一定是那些具備平臺優勢的電商,像交易規模大的電商,交易門檻比較高,交易品種具備特色的電商,以及具備物流配送優勢的電商,都可能成為未來電商大戰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