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奶”漲價怪圈頻現 利益格局亟須調整
自上世紀90年代奶業大發展以來,“牛奶降價-殺牛倒奶-奶荒-牛奶漲價-奶農買牛-牛奶過剩降價-再殺牛倒奶”的循環已經發生過多次。發生在2007年末的“奶荒”,搶奶、漲價等現象都和今天驚人相似,此后,就是令人痛心的“三鹿”事件。
本應利益共享的奶農和企業,緣何陷入互不信任甚至相互算計的境地?記者采訪發現,在不少奶農眼中,一些企業“壟斷、壓價、扣錢”。在部分企業眼中,奶農則愛“撒謊、摻假”。
“奶荒”頻現,也讓外國乳企趁虛而入。洋品牌除了在奶粉市場的占有率飆升,也逐漸進軍液體奶市場。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液體奶進口達9.6萬噸,同比增長152%。
如何有效減少“奶荒”?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呼格吉勒圖認為,考慮中國國情,散養奶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將是重要奶源,所以關鍵是要改變奶農和企業利益對等的現狀,要讓眾多散戶與乳企建立“利益共同體”。
張維銀說,產業一體化就是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產業環節有機結合,實現各方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過奶農入股企業、建立行業協調機制等,形成風險共擔的經濟聯合體。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說,還要進一步加強對規模養殖的扶持力度,通過科技應用和改善飼養管理,努力提升奶牛單產水平。加快大型乳企的奶源基地建設,改變長期“重生產、輕奶源”的產業發展失衡局面。
據了解,伊利、輝山等奶企已紛紛投入巨資興建規范牧場。一家乳企負責人也表示,從2007年至今,公司已累計投入89億元進行奶源基地建設的升級,但由于受到土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規模化牧場建設效果還難如人意,呼吁國家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