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出的圖案中隱約能看到“佛像”。宋嶠攝
工作人員正將圖案拓下來。宋嶠攝
棲霞山的舍利塔,是件珍貴的國家級文物。近日,棲霞山的工作人員在對塔身保養時有了意外發現,塔基的蓮花須彌寶座上,刻著繁密細致的花紋,仔細一看,竟是神態各異的人物形態。知名敦煌專家、南京師范大學黃征教授看過圖片后表示,這些圖案刻畫是飛天的一種——天宮伎樂。據悉,它們出自舍利塔建造之初隋代宮廷工匠們之手。
因為侵蝕太厲害模糊的石刻圖案才被發現
昨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來到棲霞山,工作人員正在將新發現的圖案拓下來。“大概有十個,各種人物手上都拿著類似法器的東西。”棲霞山管理處一位負責人介紹說,這些圖案是出現在蓮花寶座第二層的蓮花花瓣上。為何至今才發現這些圖案?
“主要是侵蝕得太厲害了,不仔細看,根本無法發現。”該負責人說,工作人員在對塔身進行保養時,無意中發現,蓮花瓣上好像有些線條組成了模糊的圖案。在一幅拓片上,揚子晚報記者看到,一尊佛像隱約藏在錯綜復雜的植物藤蔓圖案中。“這尊好像是金剛護法,其他圖案上手上似乎拿著樂器。”現場一位老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在棲霞山工作了幾十年,經常接觸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從來不知道蓮花瓣上還有這樣圖案。
他們是天宮伎樂出自隋代工匠之手
“這些是天宮伎樂。”南京師范大學黃征教授是知名的敦煌學專家,雖然他也曾經多次到現場勘察,但是也從來沒有發現這些花紋。通過圖片的對比,黃教授判斷這些花紋的“主角”是天宮伎樂。而且每個人物手上拿的樂器還不一樣,有彈箜篌的、吹笛子的、打鼓的。
原來,在佛教故事里,天宮伎樂是佛菩薩的侍從,主要職責是“娛佛”。佛在講經時,他們負責彈奏樂器表演。他們也屬于飛天,敦煌早期壁畫中就有大量的伎樂。不同的是,飛天常常以輕盈飛翔的姿態出現,而這次發現的,多是坐著或站著的固定姿態。“四周的植物藤蔓圖案,主要是忍冬紋,象征著長壽。”
揚子晚報記者發現,這座舍利塔身的檐下也有飛天浮雕,但是和這次的飛天明顯不一樣,“是不是覺得這次的飛天,形象刻畫更加豐腴。”黃教授說,這是屬于陰刻線條,藝術手法不同,風格自然各異。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它們雖然同屬一座塔,但卻是在不同時代雕刻的,前后相隔了300多年。始建于隋的舍利塔當時是座木塔,毀于唐。現在看到的塔身部分是南唐時期重建的,而基座卻一直都在,蓮花須彌寶座這些圖案都是隋代工匠雕刻的。
實習編輯:范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