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掃描二代身份證信息,花15秒的時間即可完成新生報到、身份確認、學費繳納、宿舍安排等繁瑣手續;涵蓋錄入、審核、查詢、統計、分析等功能的行為學分在線管理系統,讓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有了另外一份‘另類’成績單……”近日,在由蘇州大學文正學院主辦的教育信息化論壇上,該校負責人對自家“智能化校園”建設的介紹雖然是輕描淡寫,卻讓全場人員聽得有味、入神。運用“數字化”手段來創新校園管理也成為現場眾多高校管理者和信息化領域專家們的共識。
“這條路我們是走對了”
蘇大文正學院的在校生約有9300人,但專職管理人員只有80名左右。如果按照傳統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不要說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就是正常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都不能維持下去。“我們在求解這一課題時,深刻認識到順應數字化浪潮、借力信息化建設以及建設智能化校園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和途徑之一。”常務副院長徐子良表示,“事實證明,這條路我們是走對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該校的數字化硬件設備和信息系統已經得到廣泛使用。2012年,該院連續第二年使用數字化迎新系統,大學生行為學分量化評價體系所依托的網絡平臺日趨完善,高校管理所涉及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深深地打上了“數字化”的烙印,辦公系統、教務系統、門禁系統、考勤系統等都實現了“數字化”。
學院的管理者們則從費時、費力的繁瑣事務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工作,從更高層次引領學生發展。
數字的溫度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數字是冷冰冰而沒有人情味的。事實上,記者在文正學院不同的數字系統之間切換的時候,看到的也是一串串枯燥的數字。但是,通過該校信息中心主任冷飛的介紹,記者卻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這些數字的“溫度”。
在針對學生的系統開發時,學院特意讓技術支持——江蘇金智教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工程人員設置了“刷卡記錄”這一模塊。這里所提到的“卡”是指該院師生人手一張的“校園一卡通”,它既是身份識別卡,同時又是消費卡。因為學生進出宿舍和校門都必須刷卡,所以通過統計刷卡記錄,可以了解學生是否進出過宿舍以及學校;同時,學院基本實現了校園內食堂、超市消費的“無幣化”刷卡付賬的方式,所以通過分析消費情況,可以很大程度上了解學生的經濟狀況。
如果學生某一天沒有門禁刷卡記錄,那么班主任就會及時去了解他是不是生病了沒能去上課,或者是不是周末回家了還沒有返校,從而可以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如果一個學生長期以來在食堂只吃很簡單和便宜的飯菜,那么我們就會了解是不是他的經濟狀況不佳,這樣就會在評比助學金以及提供勤工儉學崗位時給予適當傾斜”,冷飛這樣向記者解釋。(記者 周芙蓉 通訊員 邢超)
實習編輯:段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