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教育,不僅是教育系統的事
其實,在“殘酷”的評價機制、選拔機制、用人機制以及競爭壓力之下,可憐的孩子、無助的家長、無奈的老師,都是受害者。而癥結在于“大環境”。改變“大環境”,要努力的,不僅僅是教育系統。
談到這個問題,有著多年教育實踐經驗,做過大量深入調研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龐麗娟說:“近些年來,我們看到,教育系統內部在很努力地進行改革,素質教育的推進、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但收效還不夠明顯,這就啟發我們需要從教育系統之外去尋找原因。”
龐麗娟指出,要在教育體制之外尋找原因,要從人事制度、就業機制和人才評價機制上尋找問題。目前的評價機制導致教育的結果和初衷發生了背離,使得教育背離了育人的初衷,異化為單純的學習知識,而且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培養能力,只是為了適應高考。這是導致我們的孩子不喜歡學習、不喜歡學校,與家長、學校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
怎么辦?改革現行的勞動人事制度和用人觀念,破除那種“憑分數不憑本事”的老辦法、老觀念,讓真正人品好、素質高、學習能力強的人才被選拔出來,而不是單純地看分數、看學歷。這就需要除教育部門之外的其他部門共同努力,打通部門之間的制度和利益分割,形成合力,促進人的成才和進步,促進健康的人才選拔機制的形成。
顧明遠也指出,單純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肯定是不科學的,應該增加綜合評價,但綜合評價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現在各地正在采取許多措施,可以通過嘗試和總結經驗,提出一個科學的辦法。許多名校招收保送生的做法是沖破分數為本的表現,相信這會促進人們形成對評價制度的理性認識。評價制度的改革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不單純是教育部門的事,涉及勞動人事制度、社會誠信體系等等一系列制度。
當然,還有專家指出,社會上的某些不良現象和風氣也對孩子們形成了不好的誘導。“富二代”、“官二代”、“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宣傳,以及“院士也可以造假”、“博士也可以是假學歷”的頻頻曝光,使得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時,顯得越發力不從心。孩子們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上得到的信息不匹配,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話產生了質疑,進而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教育,真的不僅僅是教育系統的事,呼喚健康的成才觀、健康的用人觀,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原,讓孩子重新愛上學校……需要做的還很多。但我們相信,努力了,終有收獲。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