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市場形成從假貨到假鑒定再到假拍賣的黑色鏈條,其中每個環節的失控,都不難看出是監管的缺失所致
近日,郵票價格跳水暴跌四分之三,業內一片哀嚎,有人猜測或將引發收藏市場強震。此前,有收藏界“深喉”之稱的媒體人吳樹聲稱我國收藏大軍已達8000萬之多。同時據相關部門統計,2011年上半年,國內219家拍賣公司總共成交額達428億,同比增長112%,漲幅位列全球第一。已故知名畫家齊白石所作《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成交,創中國單件藝術品成交價格最高紀錄。一系列驚人的數字都足以說明收藏品市場的火熱,“盛世收藏”的論調在業內風起云涌。
收藏市場的火爆看似天下太平,內在卻暗流涌動。假貨橫行已久,假專家趁機幫忙假鑒定,最終通過假拍賣流向社會,三方緊密配合集體忽悠,并且言之鑿鑿假的有理。在這“盛世”的背后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猶如一個個黑洞在這亂局之中,虎視眈眈等待著進場的獵物,隨時準備撲上去進行猛烈的撕咬。
“假”貨
近日,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何鴻在出席一次活動中說到,現在收藏品市場中95﹪以上都是假貨,著實讓人驚愕。
在收藏界,假貨歷來存在,這是行內默認的共識。伴隨藝術品市場的火熱,造假手段也在升級,古玩、玉石、紅木、字畫、錢幣作為收藏市場中的主流,已經開始規模化的生產,造假水平也隨著科技的進步,分門別類,五花八門,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一位在潘家園經營收藏品的李先生在收藏行摸爬滾打了十幾年。他主要經營玉石、古玩、錢幣等相對易于儲存的藝術品。最初在入行時他的貨源主要來自民間收貨和行內轉貨兩種方式。他說:“那時候假貨也有,但遠沒有現在這么多。自2000年以后,他不用到處去收貨,直接去河北、山西、山東專業造假聚集地進貨。這類專業造假的商家,通常會使用各類化學藥品及現代科技手段,采用規模生產的方式,生產出來發往國內各地。李先生講到,進來的貨自己會先精選一部分工藝精良的,在銷售過程中,通過與顧客的交流判斷對方的水平,相應的銷售不同價位的藝術品。他還提到,店里陳列的藝術品不能全部都是假貨,也會把幾件真品摻雜在其中混合搭售,目的是為了吸引顧客。
書畫界的贗品,要求相對較高,需要由專業人士親自操刀。經營書畫生意多年的王先生向記者介紹到:目前,書畫造假無非就是臨摹大家的作品,臨摹的對象也會有所界定,一般不會是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等叱咤畫壇大家的作品,多是稍遜一籌二流畫家的作品,不然很容易被人辨認。這些專業臨畫的人都經過專業的學習,因自己的作品沒有被認可,甚至不能自成一派,只能靠臨摹為生。贗品的實際定價多會參照臨摹對象市場價按比例折算,最終流入畫廊或書畫商店為其代銷,或者書畫院全部買進自己獨家銷售,出貨后,雙方將按比例分成。
記者了解到的僅僅是專業造假領域里的冰山一角,收藏行里的是是非非深不可測。目前,針對藝術品造假的相應管理規定,長期處于規則缺位,監管真空的處境,這也從另一個層面滋生了假貨的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