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公眾對獻血有疑慮
數據顯示,僅“十一五”期間,我國自愿獻血人口由675萬增加到1180萬,年采血量由2295噸上升到3938噸。成績雖然喜人,但現實仍不容樂觀。
“按現有醫療服務量的增速計算,到2015年,我國獻血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至少要達到20‰以上,才不會發生血荒。從目前看,還有不小的差距。”潘建說。
目前義務獻血依然沒有形成全社會共識,許多人對此心存疑慮。前幾日浙江一名無償獻血1600毫升的志愿者在丈夫急需用血時,卻被告知“要用血先獻血”的事件更是讓不少人寒了心。
共青團安徽省委工作人員金菁介紹,安徽省各級團組織近年來多次組織青年獻血活動,很多志愿者都表示有過各種各樣的阻力。“雖然目前不少省份都規定獻血志愿者在自己用血和親屬用血上享有優惠政策,但現實中這些政策往往沒能得到貫徹,這讓許多年輕人增加了疑慮。”金菁說。
安徽“A型血互助團”成員“老畢”認為,贏得公眾信任是采血機構營造義務獻血良好氛圍的基礎。要想讓大家都加入到義務獻血的隊伍中去,必須把用血的成本公開化透明化,才能取信于公眾。
專家呼吁建立完善采用血機制
據了解,目前我國人口獻血率只有8.7‰,遠低于世界高收入國家的45.4‰,是全球最低的30個國家和地區之一。此外,人群結構不合理也是我國無償獻血呈現特點之一,當前我國無償獻血的主力軍由在校大學生和進城務工人員組成。
“公眾并不缺乏愛心,需要我們營造更好的氛圍。”潘健說,首先,嚴格執行獻血法,在血源不足的情況下,除了搶救用血外,應該首先保證獻血者及其親屬的需求,這樣才能調動無償獻血者的積極性。其次,簡化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的用血報銷手續。獻血者其本人或親屬要在外地用血,報銷手續非常繁瑣。如果能夠將全國信息聯網,就能簡化報銷手續,鼓勵更多的人獻血。
安徽省血液中心宣傳科科長王仕剛認為,血站對于醫院用血只有建議權,沒有支配權。血站、醫院、衛生行政部門就像是孤立的點,缺乏統一的管理,如果溝通不暢,就會導致社會公眾對于整個醫療體系的不滿,對無償獻血有抵觸,出現惡性循環。要確保我國無償獻血工作的透明度,就要做到及時將獻血數據、血源流向、用血收費標準明細等向公眾公布。
“國家對于宣傳招募動員的政策目前還停留在說得多做得少的階段。根據獻血法規定,政府有責任對無償獻血進行宣傳,光靠血站去進行宣傳動員,力量還是太單薄,畢竟老百姓更信任政府。”王仕剛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