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問 會束縛醫生手腳嗎
有人認為,臨床路徑是模式化醫療服務,限制了臨床思維和創新能力,束縛了醫生的手腳,影響了醫生的“個性”。
在業內人士看來,臨床路徑并不是僵化的教條。
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王杉認為,臨床路徑并沒有把醫生“管死”,而是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醫生允許在原有路徑上進行“變異”,增加或減少項目。但是,如果不按臨床路徑走,必須說明理由,并經得起專家的評價。這樣,臨床路徑就會越來越完善,更有生命力。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路徑的實施包括臨床路徑的啟用、變異及變異原因的填寫和退出及退出原因的填寫三個方面。臨床路徑項目的必選項和可選項是通過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患者入院后,醫生給出的第一診斷即為需要進入的臨床路徑名稱,啟用該路徑后,醫生可以看到每天的診療項目,包括必選項和可選項。如果必選項沒有選、或者選擇了可選項,系統都會自動彈出填寫變異原因的對話框,醫生必須闡述理由方可執行所開的醫囑。這樣,醫生既不會漏掉重要的診療項目,也能控制過度診療。
還有人認為,實施臨床路徑影響了醫院、科室和醫生個人的收入,因此處于觀望狀態。
專家指出,開展臨床路徑管理是進行醫療成本核算、測定單病種費用標準的基礎。醫院通過實施臨床路徑管理,可以對每一個病種進行“解剖麻雀”式的成本核算,明確各單病種診療費用底數。只有算清了成本賬,摸清了底數,在引入醫保價格談判機制的時候,醫院才能適應這種變化。
專家強調,在醫保資金成為醫院收入主要來源的背景下,付費方式一旦轉變,將使醫院的經濟基礎發生結構性改變,臨床路徑將成為醫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醫院只有通過實施臨床路徑管理,規范診療行為,主動控制診療成本,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