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查
名家字畫收藏,贗品九成以上
近年來,只要是名家的作品,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均有驕人戰績:5月12日,著名畫家李可染的作品《韶山》在中國嘉德拍出1.24億元,成為眾所矚目的“沖億大戶”。但僅僅20天后,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又在北京保利以2.93億元成交,刷新其作品拍賣紀錄……而在世名家的作品,無論是范曾還是史國良,價格都高達十幾萬元/平方尺。
但更加興旺發達的,卻是全國各地的贗品字畫市場。幾乎所有名家,都避不開贗品的“如影隨形”,無論是拍賣場上,還是藝術品店里,無論價格是幾百元還是上百萬元,都很難“保真”。一位行家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全國名家字畫收藏市場中,九成以上都是贗品。由于贗品太多,行內已經見怪不怪,更傾向于用“仿”字來取代刺耳的“假”、“贗”。
北京
高價拍來印刷字畫 科技仿畫大行其道
說起從拍賣行買回“印刷贗品”的經歷,在收藏圈里摸爬滾打近20年的郝先生既氣憤又悔恨,“這真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郝先生說,2010年5月,他在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的春拍上看中3幅近代名家字畫,經過競拍,以20萬元的價格中標。“中午取回拍品,在自然光下打開一看,發現情況不大對,都是印刷品。”
郝先生立刻折回拍賣公司要求退畫,但拍賣公司否認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接著,郝先生又將3幅字畫送到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進行鑒定,3位分別來自北京故宮和榮寶齋的專家給出結論:其中兩幅并非真跡,另外一幅結果也待定。隨后,他又請印刷界的專家進行鑒定,得到的答案是3幅均為印刷品。
“自從這起案件被媒體曝光后,很多有相同遭遇的收藏家或明或暗地對我表示支持。”郝先生說,他逐漸明白,這起案子掀開的僅僅是書畫復制的冰山一角。
業內人士介紹,國內高仿印刷書畫的印制、銷售、拍賣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并流入了藝術品交易市場。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京的字畫市場,賣得最好的畫,就是萬把元的高仿畫。
文物行家、電視連續劇《霧里看花》文物總監李廣琪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以前的仿字畫,往往靠老畫家手繪,手法嫻熟、技藝精湛的高仿品很少;時至今日,科技仿畫也能騙過行家。
“相比器物市場,字畫市場的仿品更多、更濫,北京流通的大概9成以上都是仿字畫,因為仿字畫比仿器物的成本更低。買一臺大圖掃描的打印機,哐哐哐就送出來一張張仿字畫,投入成本很低。高仿老畫還要買張老宣紙,高仿現代畫連老宣紙都不用。天津就有一批仿字畫的生產工廠,里面都是流水線。仿的好的字畫,拿貨價都要幾千元一張,到了終端市場,上萬元一張是常事。”
在北京某書畫印刷公司,記者看到了這樣的印刷流程:首先掃描原作,采集數據并輸入電腦;隨后把電腦顯示的顏色轉化成印刷色系;最后就是控制墨滴分布,打印作品。在印刷過程中,顏色、位置都由電腦程序控制,非常細致,連國畫中難以模仿的漸變效果也可以完全實現。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杜大愷在接受《中國文化報》采訪時也表示,噴墨印刷品一般人難以識別,只有專業畫畫的人,才有可能通過畫的顏色、墨附著在紙上的感覺來區分真假。最近,他看了國內幾家大拍賣公司的預展,“根據我的判斷,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假畫,情況很嚴重。”
西安
真跡80萬仿品3千 書畫市場贗品泛濫
如果說北京仿字畫很多已經是“流水線制造”,那么在長安畫派的發源地陜西,仿字畫依然是“手工藝品”的天下。
在西安新開的大唐西市古玩城里,鴻都軒開門迎客,墻壁上擺著王西京4平方尺的大畫。陪同記者的字畫經紀人盧迪(化名)掃了一眼,很不屑地說:“假的,真畫怎么樣也得100萬元,他就隨便往墻上一掛,臟臟破破的,怎么可能是真的?”
在小東門古玩城的喜古堂畫廊里,正中是一幅劉文西4尺三裁的仕女圖,畫中少女穿著和服,盤著發髻,右手拈著一枝雛菊,筆觸大方柔和。店老板開價40萬元。盧迪看了看,私下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還是假的。畫上沒有題字,就是為了避免露餡;印章也和真的有區別。真畫按照這個尺寸,市價是80萬元,老板開價40萬元,已經等于告訴你是仿畫,一般2萬元能交易。這類中仿,進價是3000多元。”
盧迪在字畫行業做了20多年,經手的畫不下上萬張。在他眼里,僅西安字畫市場,就能養活幾萬人,全陜西省大概一年的流轉額超過100億元,按照價格比例來算,其中仿字畫占到30%;從數量上來算,仿字畫高達99.9%。“一真難求!我的那些‘真家伙’,都是跟著畫家鞍前馬后伺候多年,人家才肯賣給我。無論是新開的大唐西市,還是歷史悠久的小東門古玩城,雖然一半店家都賣字畫,卻幾乎全是仿品。”
盧迪說,在陜西,最好賣的是本地長安畫派中尚健在的畫家的畫,包括劉文西、王西京、崔振寬,等等,而老一代畫家包括石魯的畫,市面上根本找不到真品,“真畫比定期存折的利率高多了,一年翻個跟斗,比買房子還掙錢,不是實在缺錢,誰舍得拿出來賣?我在市場上只見過一幅石魯真品。”
在陜西,仿字畫也分三六九等,但各有買家、市場火爆。“買畫的人,沒幾個是研究字畫的;即使是賣畫的,能看懂名畫的也百中無一;真正看得懂畫的人,反而買不起畫,因為精力都拿去看畫了。如此下來,直接導致大量仿畫的存在。也催生了一批畫仿畫的畫家。劉文西一張真畫100萬元,高仿一張賣萬把元,一個月畫幾張精品,也足夠衣食無憂了。”盧迪說。
“換一個角度看,甚至可以說,只要是好的仿字畫,原本也有不低的藝術價值。現在不少名家作畫敷衍了事,反而是仿畫畫家們,為了生存費盡心思,煞費苦功,甚至畫得比原著畫家還要好。”盧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