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只有我才能明白我爸”,趙文靜說。哼一聲是吃飽了,眨一下眼是坐累了,撇撇嘴是臉發(fā)癢,盯著什么看就是要把它拿過來。
父女間默契的配合全靠時間與耐心堆積而成。趙文靜擔任銷售的公司離家不遠。每天,她每兩小時就要從公司回家一趟,幫父親翻身或是方便。這一段步行要花十幾分鐘的路程,趙文靜“沒走過,都是跑”,她每天要來回跑8趟。一年多來,喜歡旅游的她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租屋背后的小商場。
這個生于1988年的姑娘有1.62米的個子,卻只有80斤出頭的體重。她身形消瘦,顴骨突出,膚色曬得微黑。每月,她有2000元收入,除掉房租和寄給弟弟的錢,她和父親靠剩下的七八百元生活。
趙文靜穿著義工送給她的舊衣服,腳上是一雙20元錢的涼鞋。她渾身上下唯一的裝飾品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的“五彩線”,她給父親手上也拴了一根,表示“祈福”。
她總自嘲地說,“能把地攤貨穿出大牌的感覺,那才是真正的大牌。”
這樣的自尊心并非堅不可摧。去年夏天開始,趙文靜爬上公司所在的14樓,從來沒坐過電梯。她拾級而上,在每層樓梯間的垃圾桶中撿拾飲料瓶。“這么大的姑娘誰會撿廢品啊?”有時有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她便努力讓自己“面無表情”。腦袋里只想著,一天賣一元錢,五天就能給父親添個“青椒炒茄子”。
在父親生病之前,趙文靜也和許多同齡人一樣,認為“父母賺錢我花”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生活的變故來得迅猛,在父親到達沈陽后不久,趙文靜的母親又因心臟病突發(fā)離世。
原本希望為母親分憂的女兒“把所有遺憾都轉化為對父親加倍的好”。趙文靜念大專時學的是護理,因為實習時“太苦了”,她下定決心,不再干這一行。畢業(yè)好幾年,這些“丟掉的本事”在照顧父親時又被她找了回來。
鋪好腳墊,趙文靜把趙樹山的雙腿抱到床沿下,然后跪在床上,用雙手架住父親的腋窩。“來了哦”,她猛一使勁兒,把父親扶起來坐好。再搬來一把舊板凳放在他身后,用細繩將一塊木板固定在脊背與板凳之間,他便能靠得穩(wěn)當了。這項裝置是父女倆的創(chuàng)造。
站著方便時,趙樹山需要架著雙拐。為了防止滑脫,趙文靜把筷子綁在拐杖頂端,夾住父親的雙臂。她還發(fā)明了“筷子換臺法”,自己不在家時,父親能通過咬住筷子,摁壓電視機遙控器。
一年多來,她不僅學會了修電器、換保險絲,還學會給父親扎針灸、剪頭發(fā)。每月一次,她用膠帶把報紙粘在父親身上,一把普通剪刀,一把斷柄塑料梳——在她手底下,標準的“圓寸”發(fā)型很快誕生。“來,對著鏡頭笑一個!”她雙手托起父親的下巴,貼近父親的頭皮嗅著,“這個洗發(fā)水兒真好聞,不過快用完了”。
趙樹山又笑了,裂開嘴,露出牙齒,可他旋即低落起來,斷斷續(xù)續(xù)地說:“說不定哪天我就死了,我不怕死,我只想看著你早點成家。”
這句話把趙文靜惹火了,“別胡說八道啊,想死可沒那么容易!”她紅了眼眶,大聲責備父親,拍打著他的脊背。
趙樹山耷拉著頭,拉動嘴角又說:“沒有自由了,讓我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