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我國新版《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全面施行,規定每件達到新國標的有機產品加貼17位的唯一編碼,“一品一碼”、不可二次包裝,產品質量可全程追溯。
“低產量、高品質、高價格”的有機產品,在禁施農藥等方面,一向以高門檻著稱。然而,近年來市場上以次充好、隨意標貼的有機產品時有發現,令花冤枉錢的消費者叫苦不迭。這一被稱為最嚴“有機”新規的出臺,能否“卡”住市場亂象?記者近日走訪京滬等地市場進行了調查。
新舊標識“混搭”,“有機”亂象重重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消費市場的有機產品名目繁多、售價高昂,老百姓總是“霧里看花”,一有不慎,就會花冤枉錢。
記者了解到,有機新國標的最大進步,在于對有機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有機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而且只有在停施農藥和化肥2-3年后,常規農場才能度過轉換期,成為有機農場;有機農場土地上的產品才有資格加貼有機碼。
不過進入7月以來,記者走訪發現,部分銷售渠道有機亂象依然存在。在上海沃爾瑪五角場店、城市超市永新店等有機柜臺,產自江西、遼寧、廣東等地的有機產品,認證標識五花八門,還有來自各地認證機構自制的“追溯碼”“身份證”等,令人眼花繚亂。
一些產品同牌不同“碼”,新舊標識玩“混搭”。生產日期同是2012年5月25日,在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鎮安鄉羊腸河村生產的“有機脫皮花生仁”和“有機玉米碎”中,前者沒“碼”,后者有“碼”。
個別產品“名”不副實,認證“串門”。記者登錄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查詢,發現有十多款正在京滬等地市場銷售的“山泉物語”品牌農副產品,取得的是“加工和保藏的水果和堅果”類有機認證,但實質生產和銷售的卻是“有機大米、小米、糯米”等。
個別廠商自制標識穿“馬甲”。在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地下一樓超市,“有機農莊”品牌的圣女果有機碼一應俱全。而另一些產品的包裝上卻貼著企業自制的白底綠邊追溯標識。當幾種產品擺放在一起,包裝神似,消費者一不留神就會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