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理由
近年來,養生類電視節目異?;鸨pB生電視節目的涌現,喚醒了民眾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和重視,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素養。但與此同時,因養生行業魚龍混雜,市場監督體系有待完善,而普通老百姓對健康知識和信息還缺乏判斷力,使得不少人對養生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如何才能避免良莠不齊的養生節目誤導公眾甚至危害公眾的健康?這一問題,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列入考慮范圍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在某電視臺養生類欄目近日的一期節目中,一位養生專家表示,炒菜時過早放鹽會讓氯化鈉中的氯揮發出去,只剩下鈉。這一觀點被網友認為是違反化學常識。事后,這位專家親口承認,炒菜過早放鹽氯會揮發是自己推測的。
如今,許多觀眾打開電視屏幕會發現,大大小小的電視臺都在播出各類養生節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收看這類節目,但充斥屏幕的養生節目質量卻是良莠不齊。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養生市場的形成,更是毀譽參半。
收視率壓力下養生節目泛濫
記者注意到,受到廣泛質疑的“鹽”理論出自一段“炒菜出鍋之前再放鹽”的網絡視頻,而該視頻又出自某電視臺養生類節目。
視頻顯示,當上述節目進行至8分鐘時,現場專家“中國科學院教授金峰(節目字幕標注,正確應為金鋒)”說,“炒菜的時候如果過早地放鹽和醬油,都可以讓里邊的氯化鈉的氯揮發出去,就剩下鈉了……”
短短幾天之內,上述言論的截圖及視頻被轉發上萬次。很多網友認為該專家的觀點違反化學常識,甚至有人戲稱,“我的化學白學了”。
針對視頻中的觀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氯化鈉是非常穩定的化合物,熔點為801℃,烹調溫度在200℃左右,在該環境下氯化鈉不會分解,氯揮發的情況也不會發生,且鈉是極其活潑的金屬,遇水會立即生成氫氧化鈉,不可能只剩下鈉。
之后,《健康之路》欄目組工作人員表示,這期節目是由外包的委托公司制作的,專家是由委托公司找的。
安徽廣播電視臺的一位工作人員認為,目前國內的養生類節目已超過上百檔。以往打開電視,黃金時段大多被新聞類節目和熱播電視劇占據。可現在,養生類節目異軍突起,不僅占據了不少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有些還把它當成“收視率救星”。而且,只要和養生沾邊的節目,哪怕在非黃金時間播出甚至重播,也有無數老老少少的“粉絲”在電視機前虔誠等候。
“來自收視率的壓力太大,所以電視臺熱衷于播養生節目。養生專家的走火,電視臺所起的作用很大?!焙想姀V傳媒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
“對于一些權威的電視臺來說,在做這樣的養生節目的時候除了廣告利益以外,應該要考慮節目內容的審查,建立制作后的事后審查機制??紤]到現在的電視養生節目不是直播,而是錄播,就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對節目中的專業知識進行審查。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視率,不能再造一個偽養生專家‘張悟本’出來。如果節目中需要生活常識以外的專業判斷,應該請求另外的專家把關?!北本┦新蓞f政府法律顧問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峻銘說,在做這樣的節目前,應當和請來的專家簽訂一個協議,養生專家承諾對自己所發表的養生言論負法律責任。節目組應當謹慎聘任有正式醫學背景的專家,或者有針對性專業知識的專家來做欄目的審查。
養生愛好者支撐養生節目
對于如何辨別養生的真與假,安徽廣播電視臺的工作人員表示,據觀察,偽養生專家一般有幾種歪招。他們一般會偽造出身,自稱名醫之后;然后根據人們容易接受的健康觀點,從傳統文化中牽強附會一些東西,建立自己的“養生理論”;在“理論”中,必然有些“驚雷滾滾”的觀點,如“吃辣椒致癌”、“牛奶是牛喝的”等,震懾受眾;隨之提供“獨門養生秘方”,但這些秘方必然過程復雜、不易操作,作為實踐不成功的借口;其間摻雜一些晦澀的學術名詞混淆視聽;一旦從“專家”升級成“大師”,必然要弄更邪門的“妙方”,如“吃泥鰍祛肝火”等,吸引“鐵桿粉絲”;最后以響亮的口號打出自己的品牌,如“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之類。
支撐著泛濫成災的養生節目的,是一個巨大的養生市場,以及無數對此癡狂成迷的養生愛好者。
“我是去年10月份買的幾本某老師所著的書,當時真是每天如饑似渴地閱讀,感覺如獲珍寶。還買了很多套送給朋友家人,我是這樣認為的,送禮不如送健康。之后,我開始調制書里面所介紹的固元膏。”一名養生愛好者成琳向記者描述了她的養生歷程。
成琳告訴記者,制作好固元膏,她又從網上買了一些當歸,送到藥房制成當歸膠囊,每天吃六粒,再加兩勺固元膏,基本做到天天泡腳,一禮拜兩次的艾葉水泡腳……
“現在,我只要遇到朋友或同事就介紹某老師,他們都說我著魔了。著魔就著魔,這樣的魔我覺得幸福。”成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