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拿了最多的“奧數金牌”,卻沒有“數學金牌”
國內數學家們近幾年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國外的“奧數金牌”得主中,已經產生了“數學金牌”得主——40歲以下數學家最高獎菲爾茲獎的獲獎人中,已有多位奧數金牌選手。
甚至,國際數學聯盟的領導人中,也已出現了當年的奧數選手。
生于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10歲、11歲、12歲參加過三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銀牌、銅牌各獲一枚,最好成績是所有選手中的第23名。31歲時,他獲得菲爾茲獎。如今,他也只有37歲。
40歲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曾是1988年、1989年連續兩屆奧賽金牌得主。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官方網站顯示,因為破解龐加萊猜想并且拒絕領取菲爾茲獎和百萬美元獎金而聲名遠播的俄羅斯數學家格里高利·佩雷爾曼,是1982年奧賽第一名。
奧數選手成為數學家的案例,刺激了中國同行。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中科院院士對記者指出,中國“奧數金牌”得了最多,“數學金牌”還沒得到,“這跟教育肯定有關”!
從奧數金牌來看,中國已經是個強國。截至2012年,中國參加了2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其中17次總分排名第一、6次排名第二。
而有史以來參賽的158名中國學生,總計獲得了124塊金牌、26塊銀牌、6塊銅牌。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指出,與國外相比,我國包括奧數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競賽,“功利色彩太重”。
他說,吳寶珠、陶哲軒等人獲得奧數金牌,是出于對數學的興趣。我國的奧數訓練是機械化的,教給學生怎么解題,反倒把學生的創新思維給磨滅了。
對于奧數獲獎者可保送的優待,他表示強烈反對。
“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馬志明說。
近些年來,對于奧數的“圍剿”一直沒有停止過。
教育部宣布,從2011年秋季進入高一的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
今年9月3日,北京著名的奧數培訓機構仁華學校發布了注銷公告。這所學校的奧數教材是培訓市場上的“名牌”。
這是在北京市最近宣布叫停與升學掛鉤的奧數競賽培訓之后,關張的奧數培訓機構之一。在這次整頓中,北京30所示范中學的負責人與北京市教委簽訂責任書,承諾不將奧數等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作為入學依據,不舉辦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任何形式奧數競賽培訓班。
北京市還明確要求,任何學校不得在日常教學過程和考試評價中涉及與奧賽相關的內容,嚴格把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不得超出中小學教學內容范圍。
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王永暉認為,如何不讓大綱以外的題目進入試卷,“絕對是一個技術活”。他認為,應當建立一個“教育標準與水平考試體系”,解決如何劃定范圍的問題,這要依靠數學家。
王永暉認為,中國數學學會在這方面應當負起責任。
在他看來,奧數熱反映出的中國公眾的教育熱情是極其寶貴的,數學家們應該研究如何將這種熱情通過“良性的能量灌溉系統”,傳導到孩子們身上。而中國數學學會“對于這些底層的教育能量流,是處于無作為的狀態”。
“中國數學家們其實已經集體退出了奧數培訓。”王永暉注意到,除了國家最高級別的奧數比賽和冬令營培訓,還沒有哪位知名數學家摻和過社會上的奧數培訓。商業機構只能聘請一些數學專業的學生。
王永暉并不反對奧數。他說,現在很多人批駁奧數,不是因為奧數本身不對,而是家長們不管自己孩子合適不合適,一定要孩子加入。
他曾到奧數競賽歷史悠久的匈牙利交流。談起奧數,當地數學界同行很驚訝中國有這么大的奧數培訓市場。據他了解,匈牙利也有奧數培訓,但不對學生收費,老師公益付出,政府提供補貼。
因此,王永暉建議我國“奧數培訓公益化”。公益機制可以有效遏制全民奧數的風潮。如果讓花錢參加商業培訓的學生,總是在奧數比賽中比不過接受公益培訓的學生,“自然就沒那么邪火了”。
在“人人喊打”聲中,這位數學教授反其道而行。他籌建了一個數學教育工作室,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奧數,“將來肯定會教兒子奧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