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出版《平凡的感動》一書,講述了張麗莉、吳斌、高鐵成、周江疆等70位人物的“最美故事”,他們或在平凡之中默默堅守,或在關鍵時刻毅然擇善,用愛心和壯舉提升了道德的高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主任王晨在首發式致辭中指出,這些發端于網絡、傳頌于社會、感動了中國的平凡英雄和凡人善舉,克服了網上奢靡、浮夸、浮躁之氣,使互聯網充滿了溫情和溫暖,激發全社會向善向上的力量,彰顯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的美德。
有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6月,中國已經有5.38億的網民,中國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世界。然而,這樣一個人數龐大、百姓高度參與的網絡,卻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有的論壇一度板磚滿天飛,有的網站聚集了各種混亂和負面的信息。這不是真實的中國,也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網絡。令人高興的是,近些年來,隨著積極正確的引導,隨著網民群體的不斷壯大,尤其是網絡發聲人群的不斷普及,網絡風氣正在悄悄地發生改變。各種真善美,被網民們以“最美”的名義發掘出來,流傳開來;各種假惡丑,被網民們以雪亮的眼睛辨識出來,揭發出來,使“亂臣賊子懼”,使丑惡遁于無形。更令人欣喜的是,即使是負面事件,網絡上的聲音也不全是批判和罵聲,積極的建構式的理性聲音逐漸凸現,成為促進發展和改革的智慧源泉。網絡,正逐漸散發著令中國人“舒適”的正能量。
網絡媒體的引導和監管力量的積極規劃,在這個轉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意義。就在一個多月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在深圳召開的經驗交流會上指出,社交網絡要重在建設,主動作為,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要善于將正面聲音廣而告之、傳之于眾。其實不僅社交網絡如此,整個網絡甚至整個社會,都需要正面聲音的滋養。我們需要的是積極向上的網絡,引領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們需要的是美好向善的網絡,促進我們全民小康與和諧社會的實現;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團結的網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營造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宣傳正面聲音,不是光說好話,光講好事,“報喜不報憂”,而是積極地建構地去懲惡揚善,發揚網絡的正能量,發出網絡的“好聲音”。正如已故國家文史館館長啟功先生所言:“仁義即人意。”“最美”的故事,平凡的感動,既是國家社會所向,更是百姓的需要和所向。我們期待著這些“最美故事”,引領一個“最美”網絡的出現。(羅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