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示意圖。作為我國深空探測計劃的一部分,探月工程的實施使我國掌握了很多關鍵技術,為未來可能實施的火星、金星探測奠定了基礎。
2012年8月,美國“好奇”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表面。上圖為“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勘探的假想圖。 新華社供圖
“我國自主發射火星探測器一定要抓緊,再等下去,留給我們的空間不大了。”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一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一見面就這樣說道。
葉院士的話不無科學道理:地球和火星都繞著太陽轉,因而選擇兩個星球靠近的時候發射,整個轉移軌道消耗的能量最少,這種時機每26個月才有一次。
深空探測的核心是資源
太空的高位置資源、環境資源、物質資源和信息資源,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葉培建介紹,深空通常有從無線電和航天兩種定義。國際電聯從無線電角度定義的深空,是距離地球200萬公里的太空;而不同國家從航天角度對深空的定義則稍有差異。
在我國,月球及月球以遠的太空為深空;歐洲則是指脫離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系空間和宇宙空間的探測。不論如何定義,深空探測主要內容包括,除地球之外,對太陽系的空間、各個行星及其衛星、小天體(主要為小行星和彗星)的深入探測和天文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