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事情都還沒有處理好,為什么要研究太空呢?”
葉培建經常遇到這樣的提問。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資源。”葉培建進一步解釋,太空有四大資源:高位置資源、環境資源、物質資源和信息資源,這些資源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相對地球環境,空間環境具有高凈化、微重力等特點,這對制藥、冶金、提純等有巨大幫助。”葉培建認為,深空探測能力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綜合表現和國家能力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占據了太空,誰就主宰了世界。”
在葉培建看來,深空探測對了解宇宙的形成,以及太陽系,地球生命的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深空探測可以解答地球如何起源與演變,行星和太陽系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人類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地球的未來將如何等一系列問題。
深空探測還可以創造經濟效益,惠及民生。葉培建說,美國阿波羅計劃先后有幾十個行業的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創造了80多萬個就業機會,極大地帶動了科技創新和社會飛速發展。在計算機、新材料、醫療等諸多領域獲得專利3000多項,其中1000多項民用專利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數碼相機、太陽鏡、無菌室等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
“深空探測還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葉培建深情地回憶道:一位老華僑曾激動地感慨,中國的衛星能飛多高,我們華僑的頭就能抬多高。
探月提升深空探測技術
我國自主開展火星探測的前提條件已基本具備
深空探測技術作為人類保護地球、進入宇宙、尋找新的生活家園的重要手段,成為未來航天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盡管充滿挑戰和風險,也曾經遭遇失敗,但人類探測深空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
從1958年美國和前蘇聯啟動探月計劃開始,世界發達國家和航天技術大國都先后開展了多種類型的深空探測活動,發射了200多個探測器,其中月球120多個,火星和金星各40個。
葉培建介紹,目前太陽系的所有大行星都被不同程度探測過,通過深空探測活動得到的關于太陽系的認識超過了人類數千年來獲得有關知識總和的千萬倍。
在天文觀測方面,人類已把各個波段的天文衛星送入太空,其中較大的有美國的伽馬射線觀測臺、先進X射線天體物理設施、紅外望遠鏡設施、“哈勃”空間望遠鏡等4項,而尤以“哈勃”空間望遠鏡最為矚目。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在完成既定的工程驗證和科學探測任務后,2011年6月9日,嫦娥二號奔向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抵達L2點的國家,開啟了我國深空探測的新征程。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里遠的深空,并在約3公里的相對距離與“戰神”擦身而過,精確交會,獲得了該小行星分辨率優于10米的清晰圖像,繼美國、歐空局和日本之后又一次成功探測小行星。
葉培建說,月球探測工程使我國掌握了許多深空探測技術,也新建一批基礎設施。探月工程二期實施期間,我國建成兩座大型地面測控站,加上其他技術,我國的深空測控通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能夠達到距地球4億公里的火星,具備對火星探測的遠距離測控通信能力。”
“預計今年下半年將發射嫦娥三號,在月球進行科學探測,實現首次‘落月’,搭載的月球車將在月球工作3至6個月,并完成相關數據的檢測和回傳任務。”
葉培建認為,在2020年左右,我國有望實現月壤的采集和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