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謠言治理
環球時報:處理網上謠言的方式主要是什么?
劉正榮:根據我國法律,對制造、傳播謠言者的處理包括承擔相應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和承擔刑事責任三個層面。
在我們的工作中,分三個層次處理網絡謠言。一是依法督促網站負起管理責任,及時刪除、堵截謠言信息,控制謠言傳播范圍。二是提醒謠言涉及的地方和部門盡快澄清,公布事實真相,以平息謠言傳播,消除不良影響。三是建議公安機關依法查處惡意造謠人員,追究責任。
環球時報:如何判斷是 “故意”造謠傳謠呢?
劉正榮:有的網民出于無意傳播了謠言,但故意造謠傳謠的特征比較明顯。比如,有的信息明明是違背常理的,卻被故意反復傳播,甚至在傳播過程中被進一步加工、夸大,或者已經被證明屬于虛假信息,仍然去設法傳播。主觀故意甚至惡意,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辨別的,多數網民也是有鑒別力的。網民對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歡迎網民積極舉報謠言。
環球時報:為何要關閉造謠的賬號?
劉正榮:網站在必要時關閉賬號是世界各國處理網絡謠言的常用方式,為的是遏制謠言傳播,也是對造謠者的一種懲戒。網站和網民之間是協議關系,雙方都要承擔約定的責任和義務,網站關閉有危害的賬號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環球時報:有一種說法是“謠言倒逼真相”,您怎么看?
劉正榮:“謠言倒逼真相”的說法不準確。謠言和真相是兩碼事。遏制謠言傳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要努力滿足公眾的合理知情權。知情權的合理范疇在于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不損害公共利益、不損害國家安全利益、不違反法律規定。謠言涉及的單位、企業等要盡可能及時向公眾提供事實真相。我國在信息公開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政府部門主動透明公開的意愿越來越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正在與相關部門協商,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機制,更好地發揮政府部門和媒體澄清謠言的作用。
環球時報:如何看待“大V”傳謠問題?
劉正榮:治理和打擊網絡造謠,對所有網民一視同仁,不會因博主受關注度高對其放松或收緊,也不會因受關注度低就任意對待。受關注度高的博主在網上的影響相對大,他們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樂意看到付出很多時間心血耕耘的博主們,在獲得了一定影響力并結交了不少朋友的情況下,進一步用好微博這樣的平臺,多為傳遞正能量發揮作用,被更多的人喜歡。
關于互聯網治理和發展
環球時報:國外治理網絡謠言的經驗是否可以借鑒?
劉正榮:我們不僅重視、而且一直在借鑒其他國家好的經驗和做法。對治理網絡謠言,我們研究了俄羅斯、美國、英國、德國、巴西、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的法律和具體做法,有的已通過媒體作了介紹。各國治理互聯網的做法大體相同,我國的做法是國際通行做法。
環球時報:選一個詞給中國網民,您用什么?
劉正榮:珍惜互聯網。要珍惜互聯網為我們帶來的種種好處,支持互聯網的發展。中國是擁抱互聯網的國家,過去5年里,中國網民數量復合年增長率是18%,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為8%。人們喜歡互聯網是這種發展的最重要基礎。要讓互聯網有用、可信、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希望因為謠言肆意傳播等問題有損人們對互聯網的信任,最終影響互聯網的發展。
我想說明,互聯網管理部門不只是管理,更關心的是發展,付出的努力是為了發展。互聯網發展好了,會給每個人帶來更多機會,特別是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創造的機會。(環球時報記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