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金陵臺、妙高臺民國建筑被強拆行將滿月,而有關部門承諾的調查結果仍未公布。此事讓散落廣州各處的老建筑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老建筑芳華不再,其窘迫的處境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
據了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較為著名的歷史建筑被拆除事件眾多,越秀區有15宗,荔灣區有9宗,海珠區有2宗。廣州中心城區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都被納入賣地范圍,至今已批未建項目約千宗,市內類似“金陵臺”地塊還有12宗。在越秀、荔灣、海珠這些老城區,有近30座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未被重視,未被貼上“文物”的標簽,正面臨各種危機。而能為老建筑提供保護的三份地方性規章《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廣州市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和歷史建筑名錄目前仍未出臺。
老建筑的命運難料,拆與不拆,如何拆,拆后怎么辦,都是個宏大的課題。被拆、將拆、置之不理、修復活化都是選項。市規劃局去年對1038個(實際是994個)已批項目地塊的歷史建筑普查發現,共有173個地塊內有歷史建筑,建議保留。
連日來,記者尋訪一系列的老建筑。有的已成廢墟,歸于塵土;有的偏安一隅,生死未卜;有的正在輸液,茍延殘喘;有的幾經整容,改頭換面……從水泥路到麻石街,從車水馬龍的大道到雜草叢生的老宅,穿越都市的表層,你會驚嘆于看到的另一個廣州。
大小馬站流水井的廬江書院
清代書院群,部分拆部分修
廣州市北京路、西湖路、教育路、中山路圍起來的地方就是大小馬站。100多年前,大小馬站書院街擁有全國最大的古書院群落。
2012年年底,越秀區環境保護局已原則同意,準備審批大小馬站書院街改造工程環境影響報告。對大小馬站書院街大部分建筑進行拆除,部分建筑(考亭書院、冠英家塾等)拆除后,按照原建筑布局方式原址復建。而何家祠、曾家祠兩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將被修繕。將省非遺館與大小馬站書院街復建相互融合,連片打造為北京路廣府文化商貿旅游區的文化地標。
現存古書院只有6間,包括廬江書院、考亭書院、曾家祠、冠英家塾和見大書院,而濂溪書院只在小馬站保留了一塊界石。古書院建筑群,部分已被拆毀,現成了荒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