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今年國慶花果籃繼續使用去年的牡丹]
[中紀委節前三令五申 國慶高檔宴席市場冷落]" />
9月20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4周年“祝福祖國”大型花果籃造型花壇正在進行拼裝,目前工程過半,工人開始對花壇外壁進行粉刷并安裝插花。中新網記者金碩 攝
編者按:
又是一年國慶。大半年繁忙工作后迎來的七天假期,讓不少國人滿心期待。然而,伴隨著黃金周的到來,一些長假衍生的話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旅游行業亂象致消費者權益難保障;長假出游陷入“人山人海”;“黃金周”對經濟拉動價值究竟幾何;挪雙休拼長假是福利還是負擔?此外,那些漂在大城市,因種種原因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人,他們的假期如何度過,他們的選擇背后又折射出怎樣的無奈與隱憂?
近年來,關于十一黃金周的存廢問題再度引發拷問,延續了10多年的黃金周制度,無疑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長假期間,中新網新聞中心推出一組國慶策劃組稿,從“節慶篇”、“旅游篇”、“出行篇”、“鄉愁篇”、“經濟篇”、“拼假篇”等多角度切入,展現國人“假期百態”。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我們在休養身心之余,不應停下追問的腳步。因為在這些沸騰的表象背后,仍有那略帶涼意的現實留待求索。
國慶系列策劃之“節慶篇”——
國慶節慶各地掀“節儉風” 花壇瘦身高檔宴席遇冷
又是一年國慶節。今年,在中央狠剎“四風”、要求厲行節約的大背景下,從花壇“瘦身”到晚會壓縮,再到高端會務宴請遇冷,厲行節約的“節儉風”正成為各地為祖國慶生的新方式。
花壇瘦身晚會壓縮 國慶“節儉風”無礙隆重
歷年國慶,“花團錦簇”、“歌舞焰火”都是各地烘托節日氣氛的方式。然而,今年從首都北京到全國各地,國慶花壇普遍造型“瘦身”、講求環保。
9月27日,“祝福祖國”大型花果籃造型花壇擺放完畢,雖然這是天安門史上最大的國慶“花籃”,但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天安門國慶花壇主打節儉風。主花籃的牡丹花中,使用了去年曾經用過的絹花花瓣厲行節儉,往年廣場東西側路塑造的沿街花卉景觀,今年全部取消,長安街兩側的擺花量均有所縮減。
此外,北京市屬政府機關門區,今年原則上也不再擺大型花壇。北京花鄉花木集團負責人介紹:“今年有六七成客戶明確表示國慶節不擺花了,沖擊還是較大的。很多些機關單位以前的會議用花現在也都沒了。”
和北京一樣,今年國慶花壇的“瘦身”計劃還在上海、深圳、濟南、武漢、合肥、鄭州等眾多城市出現。雖然,各地不再強調國慶期間的“花團錦簇”,但是,各地花壇更為環保節約的用料、更為精巧合理的設計,讓城市街頭依然能夠感受到節日的喜慶氣氛。
除了花壇縮水,今年國慶,各地往年熱鬧的國慶慶典、晚會也有所壓縮。今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門發出《關于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通知發出后,今年中秋期間,往年各大衛視“廝殺比拼”的中秋晚會已經大幅減少。
國慶期間,江蘇衛視、北京衛視、深圳衛視等多家電視臺亦表示,今年國慶節期間,各臺都不再播出大型晚會,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節目和特別節目。
中紀委節前三令五申 國慶高檔宴席市場冷落
往年國慶期間,各地繁多的會議慶典往往潛藏著公款吃喝等現象,今年國慶前夕,中央已經擺出了對公款送禮、公款吃喝的嚴打態勢。
在距離國慶還有兩天的9月28日,中紀委再次通報八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典型問題,通報同時要求,“國慶將至,要堅決剎住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費等不正之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底到9月16日,中紀委已經以通知、會議及調研等形式連續5次強調剎住中秋國慶“兩節”期間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風。中紀委還公開了“兩節”期間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黨員領導干部違紀的舉報方式。有媒體統計發現,以往,中紀委一般都是元旦、春節前發此類文件,今年在中秋、國慶前三令五申比較罕見。
禁令的效果已經反映在高端禮品和高檔餐飲市場。中秋節期間,以“天價月餅”等高檔禮品市場遇冷,往年生意火爆的國慶會務、宴席市場也在降溫,高中檔酒店的會議和宴會預定狀況不理想。
據媒體較早前報道,今年,吉林長春中秋、國慶晚宴市場,尤其是中高檔酒店這方面的預訂情況多少有點冷清。長春某五星級酒店李經理稱,往年中秋節前后,公務宴請的比例占到了三成,受有關政策的影響,今年中秋國慶,高檔酒店丟失了公務宴請市場。在安徽馬鞍山,受經濟大環境及中央“節儉令”等因素影響,商務宴請預定比去年同期減少了大約60%左右。
根據媒體報道,宴席市場在中秋國慶遇冷的現象還在北京、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多地出現。雖然目前無法預測中央禁令對十一黃金周高檔餐飲市場的影響程度,但值得參考的是今年春節黃金周,因為中央八項規定等因素,商務部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地區高檔餐飲企業營業額下降35%,上海、寧波等地的高檔餐飲企業銷售也下降了2至3成。
八項規定出臺10個月 需避免“一陣風”
從去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出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即包括“厲行勤儉節約”。八項規定出臺至今已近10個月,期間,清卡行動、反對“四風”、狠剎中秋國慶公款吃喝、送禮風,一系列旨在打擊鋪張浪費、奢靡腐敗的硬招實招的不斷出臺。此外,以“光盤”行動為代表的民間節儉風,也以實際行動響應中央政策。
國慶前夕,財政部等三部門對外發布了修訂后的《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力求壓縮支出、改進會風,中央厲行節約的決心再次凸顯。
“從國慶擺花‘瘦身’、會務宴席縮水可以看出,各地從細微處落實貫徹八項規定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對‘四風’的政策震懾力也在持續顯現。”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官風影響民風,如果政府方面能夠剎住鋪張浪費、奢靡之風,也能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
從中央到地方,節儉風會不會變成“一陣風”?三令五申中央禁令會不會隨著節日的遠去而漸漸被遺忘?
此前,有媒體發起了關于八項規定落實的網絡調查,調查顯示,在阻礙八項規定有效落實的最大因素中,“缺乏具體細化標準、制度建設要跟上”成為網民的首要選擇。
汪玉凱說,長效來看,必須繼續推進公務開支透明化、制度化,加強對公權力運行的監督。國家層面應該設計出臺一些針對“四風”的糾錯機制、責任追究機制,通過制度、法律確立,各地再據此研究出臺細化措施,形成落實八項規定、反對“四風”的制度網絡。(記者闞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