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面叫停“季建業時代”遺留雨污分流工程]
[部分地方官員落馬事件透視:大興土木為何走上“歪路”?]" />
上萬個工地同時開工;每平方公里投資近億元;在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滿目“水泥森林”……近年來,一些城市興起大規??焖俣冉ㄔO熱潮,也帶來了交通受阻、環境污染、生活不便,引發群眾不解、質疑甚至反感。
當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如何考量公眾承受力、環境承載力及財政支撐力,成為政府及社會密切關注的焦點。
“大開挖”讓群眾鬧心不已
最近一段時間,南京大锏銀巷66號的業主們鬧心不已,原計劃6月底完成的小區“雨污分流”工程,快半年了還在施工。南京2010年起實施的這一工程,計劃在200多平方公里全面施工,投資183億元。
今年1-8月,南京市環境污染舉報中心接到的市民投訴達到1.6萬件次,約占全省投訴總量的1/3。南京市玄武區人大代表彭雯靜說:“開了挖、挖了開?,F在來看,這個好事并沒做好。”
武漢市城建委表示,由于前些年城建基本停滯,近兩年為彌補歷史舊賬,建設項目較多,2013年全市工地數量達11012個,部分區域每平方公里高達2個。武漢出租車司機陳師傅反映,有的城建項目不分晝夜施工,影響出行和生活,晚上睡不好覺,覺得“路堵心更堵”。
一批“短命建筑”背后也有政府大拆大建的影子。上世紀云南第一高樓——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宮已于今年9月爆破拆除,“壽命”不到30年。沈陽五里河體育場、浙江大學湖濱校區3號樓、遼寧科技館等也因為種種“需要”而“短命”。
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也指出,城市更新改造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許多積淀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被拆除,對原有形成的城市特色、歷史文脈保護不夠,缺乏對自然山水環境的尊重。
其實,全國不少城市存在規模大、周期長、影響廣的“大拆大建”現象。據國家發改委課題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每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一些城市定位過高、速度過快、用力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