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國家形象時,有一部分內容是不能被忽視的,那就是國家產業形象。
在全球經濟的競爭合作環境下,經濟產業領域的競爭成為各國間競爭的重要領域,而產業形象則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支撐。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經講過,“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豐田是我的右臉。”
國家產業形象由什么組成?由一國的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由一件件的出口商品、由它們的質量和售后服務組成。
談到一國產業,美國產業會讓人聯想到創新,日本產業會讓人聯想到精益求精,德國產業會讓人想到嚴謹和完美主義,這些已分別成為其國家產業形象的生動詮釋。
而提起中國的產業形象,人們會想到什么?
過去30年,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速度”享譽全球,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家,然而,“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依然籠罩著低端、廉價、劣質的陰霾,低端制造、低成本競爭、低附加值出口的“三低”粗放型經濟模式,成為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產業代名詞。
這樣的產業形象,不僅不利于經濟領域的競爭,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傳播也會產生影響。
毋庸置疑,制造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創造了約三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由于中國仍處于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可以預見未來十到二十年制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支柱之一。這一支柱如何提升形象,與中國迅速崛起的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相匹配,成為一個亟待關注的重要課題。
可以日本為鑒。日本也曾是“世界低端工廠”,但上世紀70年代后,日本的低端制造業開始向外轉移,本國的索尼、豐田等一批高端品牌開始崛起,產業形象逐步升級。
如今,中國也已到了突破這一瓶頸、提升國家產業形象的關口。
增強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是提升一國產業競爭力和產業形象的關鍵。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應舍棄眼前利益,著眼于長遠,以世界先進水平為方向,加強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提升產品檔次,爭取以質取勝,以品牌取勝。而根據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將強化科技創新支持政策,保持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穩定增長,這也將為此提供一個良好外部環境。
提高產品特別是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則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出口企業特別是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要提升自覺性,作為“中國制造”的主力軍,需知或許僅是一雙鞋、一只手電筒,走出國門后,它們不僅實現著本企業的利潤,更塑造著國家的產業形象。同時,政府亦需要加強服務和監管。為此,商務部、工信部、農業部等八部門已于今年聯合在全國啟動了“外貿商品質量提升年”活動。
此外,還需強化品牌建設,改變“代工廠”的形象,從國際知名品牌的背后走向前臺。需知企業是國家產業形象的主體,而能夠站在國際市場前臺、參與全球角逐的名牌企業則是其中的龍頭。當前,我國已有一批企業,如華為、格力、聯想等,開始成為全球經濟舞臺上的主角。今后,還需繼續打造一批批自主的國際知名品牌,為中國產業的全球化布局提供整體品牌支撐。
期望多方共同努力,提升中國的國家產業形象,塑造一個有科技實力、有創新活力、優質、可信賴的國家產業形象。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