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圖①:江西安遠的村民展示村務公開短信。賴世春攝 圖②:河南社旗下洼鎮干部接待來訪村民。宋同杰攝 圖③:福建福清西華村舉行“村官履職,我來評”現場會。張國俊攝 圖④:湖北建始花坪鄉長槽村制定整村推進規劃時,村民激烈爭論,并一一拍板定奪。劉 波攝 圖⑤:安徽亳州譙城區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湯陵街道豐華選區,設立流動票箱方便選民投票。張延林攝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政治也愈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開辟了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新局面。
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老百姓的感受真切具體,生活中的細節讓人記憶猶新。十年,我們共同見證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共同感受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生機與活力。
兩升一降
人大代表比例結構趨于優化
【鏡頭】
“本屆人大代表候選人的組成結構中,基層代表和婦女代表的比重上升了,領導干部代表比重下降了。”江蘇省興化市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顧小兵介紹,在新選出的市人大代表中,婦女代表占29.5%,比上屆提高3%;非中共黨員代表比上屆上升2%;基層代表占47.4%,比上屆上升1%。
【點評】
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民主制度賴以生存的土壤。讓更多的基層群眾走進國家權力機關,是由國家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性質決定的,是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充分反映群眾意愿的現實需要,是群眾參與民主政治建設、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體現。
人大代表如何選,不能簡單取決于學歷、榮譽和社會地位,而是要看是否了解實情,是否真正反映人民的合理利益訴求,能否提出治理公共事務的真知灼見。《關于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規定,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基層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和專業技術人員代表的比例要有所上升,農民工代表人數要有較大幅度增加,黨政領導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有所降低。
已經開展的縣鄉人大換屆選舉實踐證明,通過細致、嚴密的制度性安排,使人大代表選舉適當向基層代表傾斜,不僅讓更多的來自田間地頭的訴求進入了政府決策的視野,也著實為民主制度帶來了新的活力。
同票同權
一場城鄉平等的革命
【鏡頭】
2010年3月14日,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按下表決器,備受矚目的選舉法修正案獲得通過。
新修改的選舉法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數,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以及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進行分配。”
【點評】
1953年的首部選舉法規定,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8倍。1995年,選舉法將全國人大代表選舉中城鄉人口的比例降到了4∶1。
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發生了新的變化,“同票同權”破繭而出。它直接意味著農村人口結束了在選舉權利上與城鎮居民實際上不平等的歷史,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向前發展的生動體現。
選票箱前人人平等,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也是公民其他權利平等的起點。作為數量廣大的農村群眾,在國家權力體系中擁有與其相應比重的人大代表,是一個基本政治要求。只有擁有了足夠多的代表,農民的訴求才能被更好地表達,農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因此,“同票同權”僅是一個開始,讓農民和市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能平等參政議政,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社區直選
激活城鄉末梢的民主空間
【鏡頭】
排隊領票、慎重填寫、現場投入選票箱……2012年4月14日,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社區1310戶常住家庭,各選派一名代表,直接參與并見證新一屆社區居委會成員的選舉。
今年4月,北京2634個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全面啟動。據北京市民政局初步統計,20%以上的社區采取居民直選(“一人一票”)或戶代表選舉(“一戶一票”)的方式,構建新一屆居委會。
【點評】
選票在自己手里,方能真切體會到民主沉甸甸的分量,這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權利意識。如今,諸多城市和地區大力推進社區居委會直選,增強了群眾行使政治權利的直觀感,激發了基層參與民主政治的熱情。
同時,推行社區居委會直選,是兌現公民政治權利、培育民主意識和能力的過程,是為更高層次民主政治鋪路的過程。通過對基層直選的反復操練,群眾可以把握民主的內在品格和操作規程,提高駕馭民主的能力素養。
更重要的是,直選還向群眾充分地展現民主之美。無論是舉手表決還是無記名投票,技術和細節帶來的不僅是民主的結果,也是民主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群眾切身體會到公平參與的喜悅,能夠確立對民主的正確體認。而這種內在的精神收獲,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現具有決定性意義。
海議公決
制度民主惠及億萬群眾
【鏡頭】
2005年以來,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試行村務“四民主工作法”,即民主提事、民主議事、民主理事、民主監事,并且規定了工作法須遵守的流程圖,發至家家戶戶。
流程圖顯示,村“兩委”和村民均有權提出議題,議題提出后,必須征求村民意見并形成議案,之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完善議案,再由村民海議,最后組織公決,獲得80%以上簽名方可通過。
【點評】
“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見于1982年我國修訂頒布的憲法第111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三十年來,村民自治已經成為我國政治體制的一大特點,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但是,“村民自治”難免被“上級”干擾,被宗族勢力操縱,被賄選扭曲。問題出在哪里?沒有程序的民主,就沒有實質的民主,哪怕程序出現絲毫疏忽,足以使“村民自治”成為“懸在半空的果子”。
常識之談,卻極為關鍵。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如今,村規民約、議事平臺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的過程,億萬農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得到有序實現,村民自治步入制度民主建設的新階段。
簡政放權
讓有限政府歸位
【鏡頭】
“廣東省著名商標”、“中華老字號”等認定權需轉移給中介組織,導游證、食品生產許可證核發下放給地級以上市……7月17日,廣東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根據不同層級政府的職能定位,重心下沉、關口前移,積極主動下放權力,充分發揮下級政府就近管理、便民服務的作用。
【點評】
要想讓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得給它相應的條件。10年來,國務院高度重視“簡政放權”,國務院部門經過5次清理,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183項,占原有總數的60.6%;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本級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36986項,占原有總數的68.2%。
簡政放權,對于上級政府來說,事權變小了,但對生產力的發展來說是一種解放;對于下級政府來說,放下來的權力就是一種服務的提升,其直接效應是簡化了手續,提高了效率;對于企業和社會經濟組織來說,就是少了一些束縛,多了一些自由。
權大權小,該不該放,唯一的標準是看是否有利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逐步還權于民、還權于市場、還權于法,不是政府的退位,而是政府的歸位。并且,政府成為有限政府,換來的是高效廉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簡政放權,值得期待。
民主聽證
唇槍舌劍中的和諧之音
【鏡頭】
“賊偷一半,火燒全光……”9月26日,一場《浙江省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討論稿)》立法聽證會在杭州舉行。作為群眾與會代表,崔鹽生第一個發言。
今天的聽證會,是崔鹽生參加的第35次聽證會。“回首聽證路,我由衷地感到,社會在不斷進步。”崔鹽生說,自2005年后,每次參加完聽證會,相關單位都會及時回復他的建議,而且回復越來越詳細。
【點評】
聽證會,是公眾對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和各類政策發表意見、進行說理的場所。政府借此引導群眾關心公共事務,聽取群眾意見;群眾借此參與公共事務,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可謂一種惠而不費的民主政治。
聽證會的生命力是其公信力,主持人的中立性、代表的廣泛性、發言的真實性、過程的透明性、結果的公正性都決定了其能否取得實效。如果聽證會不透明,如果聽證會淪為形式,就無法獲得群眾的認同和尊重,聽證會的初衷就無法實現。
其實,聽證會上的唇槍舌劍是和諧之音。因為這是民主政治的操練過程,是社會各界共創美好家園的協商過程。因此,為了增進聽證會的實效,就必須客觀公正地選擇來自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參與者,保證參與者的廣泛性;就必須治理聽證會的腐敗現象,監督要到位,處理要嚴厲,從而凈化聽證會,保證參與者發表自己的意見。
網絡問政
問出民主政治新氣象
【鏡頭】
2011年11月17日,江西景德鎮市浮梁縣十幾位教師向江西省委“民聲通道”致謝,因為他們所反映的情況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積極回應。
2004年4月20日,江西省委辦公廳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手段,在全國率先試開通了“民聲通道”。
8年來,全省共收到群眾反映29萬多件(次),促進解決了大量群眾問題,僅解決群眾利益問題直接涉及的資金就達5.63億元,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點評】
“網絡問政”是黨委政府一貫重視黨群、干群關系的優良傳統在信息時代的發揚光大。互聯網快捷、廣泛、低門檻等特點,為政府了解民情、聽取民意提供了“最短路徑”。同時,一頭是各級黨政機關,一頭是5億多網民,“網絡問政”宛如架起了一座“連心橋”,讓政府在百姓眼中的距離不再遙遠。
從“面對面”到“鍵對鍵”,從“網聯網”到“心連心”,“網絡問政”提升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與能力,也加快了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公眾以最便捷的方式參政議政,督促政府反思政策得失,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并在與公眾的互動中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
實踐充分證明,網絡問政“問了不白問”,著實問出了信任和信心,也問出了空前活躍的民主政治氣氛。
依法行政
增進社會和諧的“軟實力”
【鏡頭】
2011年1月21日,溫家寶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公布施行。為了貫徹落實條例,嚴格依法辦事,2011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征地拆遷制度規定落實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切實落實地方責任,堅決制止違法強制拆遷、暴力拆遷,從源頭防范化解矛盾,做到依法、文明、和諧拆遷。
【點評】
2004年,國務院頒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依法行政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伴隨著依法行政的前行,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法律體系的形成,保障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有法可依。
伴隨著依法行政的前行,重大責任事故中的官員問責,行政執法責任制的推廣,城管的相對集中執法……法律成為治療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的高效率”與“行政不作為”等癥結的良方,政府工作人員逐步意識到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伴隨著依法行政的前行,立法機關舉行立法聽證會,普通市民旁聽政府常務會,乙肝病毒攜帶者狀告就業歧視……政府確立了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執法理念,群眾的權利得到維護,利益得到滿足,依法行政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增進社會和諧的“軟實力”。
實踐證明,政府依法行政,則政令暢通、社會和諧;政府違法行政,則損害群眾合法權益,引發社會矛盾。因此,政府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意識到:增進社會和諧,必須從依法行政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