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改進作風,我們一般都從關乎事業成敗的角度來論述。這毋庸置疑,作風不牢地動山搖,沒有優良的作風就不可能推動改革發展。除此之外,回應人民關切這個角度也值得重視。現在一些官員工作浮而不實,生活講究排場,特別是個別官員生活腐化,已經極大地引起了民眾憤慨。作風問題對于形象的損害,一定程度上并不亞于腐敗。民眾關注作風問題,痛恨一些官員身上存在的不良作風。無論是做好工作,還是回應期待,都決定了改進作風是道必做題。
改進作風,關鍵是要做到兩點:其一,從領導做起;其二,從細節做起。這兩點在“八項規定”中可以明確看到。
“八項規定”特別強調,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這體現的是鏗鏘承諾,也是率先垂范。最近一段時間,從開會不準念稿子到要求少講客套話,高層在作風方面的表率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些年來,我們在制度建設上其實是蠻有成效的,之所以一些“政令不出中南海”,一些好的精神會“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最終走向空泛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率先垂范上做得不夠好。手中的權力越大,產生的影響力就會越大。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都不去做;要求別人不去做的自己卻去做,作風怎么可能好得起來,形象怎么可能立得住?
一個好的制度,不僅體現在方向的正確上,還體現在執行的可操作上。而可操作性,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細節體現的。作風并不是很玄虛的東西,作風建設并不是從理論到理論。一個官員的作風是體現在日常言行中的,這些言行是很具體的,為我們每一個人所看、所聽、所感受。因此,改進作風也必須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抓起。做好了細節,在日常言行中有了良好表現,這才算改進了作風。“不張貼懸掛標語橫幅,不安排群眾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擺放花草,不安排宴請”等等這樣一些要求,是針對現實問題和民眾呼聲而來,很好地體現了細節精神。把細節要求落實到位也就樹立了形象,改進了作風。
改進作風,既是認識問題,也是能力問題。一些作風的改進,是以能力為支撐的。比如說“八項規定”強調,要切實改進會風,切實改進文風。開會念稿子,講話說套話,有的是作風不實,有的則是胸無才華,根本開不出有質量的會、講不出有水平的話。有人感慨,現在干部是一個“沒有技術的活兒”。這讓人臉紅,更值得警醒。
對于作風的重要性,再強調都不為過。八項規定出臺后,輿論一片叫好,這就是民心所向。作風建設雖然是一項長期工程,但真做到從領導做起、從細節做起,端正了認識、提升了能力,這道作業題完全能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