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政府的養老保險支付能力會不會降低?唐鈞認為,“現在總是講幾個人養幾個人,這其實是局限在‘保險’的框框中算計收多少錢、發多少錢。如果從社會分配的高度去看社會養老保險,除了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還有很多籌資手段,如財政補貼、國有資產補充等。”
胡曉義也表示,面對人口老齡化,一是不怕,堅信只要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中國任何時候都能養活自己的老年人,而且會讓他們生活得越來越好;二是認真對待,必須立足于國情不斷探索,抓緊進行制度、政策、資金安排的準備。
雖然空賬問題不必擔心,但專家們同時也指出制度存在的問題。鄭功成強調,“目前有一個大家忽視的問題是,本來應當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基金在一些地區出現大量結余,這是制度結構的異化,它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權益公平、費率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如果只注意到一些地區個人賬戶空賬而不將實現全國統籌作為治本之計,任何改進辦法都必定是顧此失彼。”
如何解決收支不均與空賬憂慮?
【回應】 加快全國統籌,緩解部分省份的保值增值壓力,解決部分省份的支付壓力
“既然國家財政有能力解決個人賬戶空賬問題,為何不把空賬做實呢?”面對記者的提問,專家們提出不同的看法。
“做實個人賬戶在當前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唐鈞說,“因為做實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這些錢必須用于投資以保值增值,但這一點做起來很困難。”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壓力主要是保值增值壓力而非支付壓力。在基金貶值的情形下,與其做實讓其貶值,不如不做實,讓資金更好地發揮即期效益。”鄭功成表示。
鄭秉文指出,“如果做實個人賬戶,把真金白銀放在個人賬戶里又跑不贏通脹率,貶值就會產生。因此,改革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提高收益率,是做實個人賬戶的一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