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最大的公立醫院———全印醫學院。(任彥/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前,醫藥衛生支出已成為我國家庭繼食品和教育消費之后的第三大類支出。專家指出,當前我國醫療服務領域存在的“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于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世界各國在解決國民醫療衛生保障問題上有各自的高招,它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印度公立醫院不收費
記者日前體驗了一次印度的免費醫療。我早早趕到醫院時,掛號處前已排起了多條“長龍”,排了兩個多小時才輪到掛號。記者說明了情況,遞上100盧比卻被對方一只手擋了回來。“為什么?”對方慢條斯理地回答:“這是公立醫院,不收費”,言語之間流露出一種不耐煩,似乎在說“連這點常識都不懂?”記者追問:“難道這里對外國人也免費嗎?”對方遞過一張掛號單,一本正經地說:“只要是地球人,這里都免費。”拿著醫生開的處方,記者很快在醫院藥房拿到了藥,真的沒花一分錢。
印度第一部憲法規定,所有國民都享有免費醫療。為切實推行全民免費醫療,印度政府下了不少功夫。首先,印度構建了一個遍布全國的政府醫療體系,基本滿足了大多數人的醫療需求。目前,印度共有1.2萬所醫院、2.2萬個初級醫療中心和2.7萬個診療所,分為國家級、邦(省)級、地區級、縣級和鄉級。其次,由于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公立醫院負擔較重,印度政府也鼓勵發展私立醫院,作為公立醫院的一個有機補充。市場化運作的私立醫院大多條件較好,這樣就使一些富人很自然地“分流”到私立醫院。再次,健全農村醫療網絡。印度有2億多貧困人口,約占其人口總數的21%,其中絕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印度政府規定每10萬名農村居民配備1個社區衛生中心,中心一般有30張左右病床和4名醫生,并配有較完善的檢查設備等。此外,每個地區還通常有2到3個地區醫院,社區衛生中心無法治療的患者都被送到這里。印度的農村醫療架構設計照顧到了各個層面,減輕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
德里大學一名社會學教授驕傲地對記者說:“誰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都是小病,如果小病能得到免費治療,可防止發展成大病,這對國家來說可以節省更多支出,人民也不再擔憂,長遠來看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
去年,印度政府用于農村地區公共健康事業的資金為1028億盧比(約合24億美元),與很多國家相比并不多,但印度人口平均壽命是獨立前的兩倍,嬰兒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一位印度經濟學家告訴記者:“政府之所以成功,是對有限的醫療資源進行了公平配置。”據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評估排行榜顯示,印度在全世界居第43位,遠遠高于許多發展中國家。
泰國 30泰銖就可看病
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劉歌報道:曼谷人通常把首都以外的各府(省)稱為“鄉下”,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大部分人依然生活貧困,有的甚至負債累累,更談不上尋醫問藥了。為保障窮人看病,泰國政府推出了“30泰銖(約合人民幣6元)看病計劃”,并于2002年將這個計劃擴展到全國。這個計劃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當時曼谷大街到處可見“30泰銖看病”的標語和宣傳海報。該計劃面向泰國廣大普通老百姓,所有未被列入職工社會保障計劃、公務員醫療保健計劃以及尚未獲得福利性醫療待遇的人員都可參加。根據該計劃,每個參保人
每次看病只交30泰銖掛號費,就可以利用醫院提供的一切診療服務,包括醫藥、住院甚至手術費用。唯一的限制是只能在本府指定的政府醫院就診。這一計劃大約覆蓋了近一半泰國人口。
昆茍是曼谷的一位出租車司機,他告訴本報記者,在沒有“30泰銖看病計劃”時,他即使生病也很少去醫院,因為去了也看不起。但該計劃實施后,有一次他的孩子輕度骨折,從診治傷口、固定夾板、打石膏到打針吃藥等一共只花了30泰銖。后來,他們又去復診2次,每次也只交30泰銖。昆茍心存感激地說:“30泰銖買個漢堡包都不夠,但卻能看病,過去我想都不敢想,現在的政府真為百姓著想。”泰國政府每年會按照診治參加“30泰銖看病計劃”的人數,按1202泰銖的標準對醫院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