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公立醫院是首選
本報駐烏克蘭特派記者黃曉東、譚武軍報道:在烏克蘭,無論窮人富人看病都不是件難事,因為烏克蘭的醫院多為公立醫院,私立醫院數量很少。公立醫院價格便宜并提供部分免費治療,可以完全保證廣大百姓的醫療需求,所以成為老百姓的首選。在公立醫院看病無需花錢掛號,只要在不同的科室排隊等候便可,但患者需拿著醫生開的藥方到藥房自費買藥。重病患者如需住院,普通病房一般是免費或只收少量費用。通常情況下,醫院會為住院病人開列一個免費用藥單,其他的藥則需自費。此外,蘇聯衛國戰爭的老戰士、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傷殘人員及部分退休人員可享受完全免費醫療。盡管烏克蘭私立醫院發展迅速,但價格較昂貴,一般只有富人才去得起。
烏克蘭的公立急救醫院還對患者實行免費救助。以記者所在的基輔市為例,每個區都設有全天上班的急救醫院,這類醫院既有門診部,又有住院部。前不久,記者的一位朋友得了急病,撥打急救電話“03”后,救護車很快就趕來并將患者送到最近的急救醫院。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對病人進行全面臨床檢查,各項檢查不收費。如果醫生認為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不但住院免費,醫院還免費提供一日三餐,而且營養搭配非常合理。美中不足的是,烏克蘭急救醫院的硬件水平相對滯后。
英國有病先去社區醫務所
本報駐英國特派記者施曉慧報道:英國《泰晤士報》曾做過一項調查,在選擇“20世紀英國政府作出的最能影響國人生活的政策”時,46%的英國人認為是“國民醫療保健體制”,18%的人認為是“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15%的人認為是“贏得二戰的勝利”。由此可見,國民醫療保健體制對英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
英國國民醫療保健體制的核心原則之一是:不論收入多少,人人都可享受同樣的醫療服務。不論是百萬富翁、大學教授,還是火車司機、建筑工人,凡有收入的英國公民都必須參加社會保險并按統一標準繳費。不但英國公民,就連本報記者這樣到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外國留學生甚至進入英國的難民,只要是合法居留,都可享受免費醫療。這套建立于1948年7月的醫療體制著眼于普通民眾,目的就是使全體公民沒有生病的后顧之憂,即使失業或沒有工作能力的人,也不必為個人或家人生病發愁。英國的看病方式與中國不同,不是大病
小病都去看門診。英國實行的是就地看病,有個頭疼腦熱,就去社區醫務所或找家庭醫生,就診和買藥都不交錢,只是在藥房取藥時,每張藥方需付6.4英鎊的處方費。只有急診、專門檢查或住院治療才去醫院。
俄羅斯醫療不搞私有化
本報駐俄羅斯特派記者馬劍報道:正如有些俄羅斯媒體所說,當年葉利欽大力推行私有化時,只有教育與醫療這兩個領域沒有涉及,因為接受教育和醫療是每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學者認為,俄羅斯能在轉型期經濟出現衰退時保持一定程度的社會穩定,與這兩個領域保持公有化有密切的關系。
俄羅斯總體上繼承了前蘇聯的免費醫療制度,百姓到醫院治病既不需花錢掛號,也不要支付任何費用。俄羅斯的國家醫療系統由國家撥款,保險醫療系統是建立在公民、企業、雇主繳納強制性醫療保險費用的基礎上,這兩種醫療系統對公民來講都是免費的,如果到私人醫院治療則需要自費。自1994年大力推行強制性醫療保險制度以來,俄羅斯每年加入該醫療體系的居民不斷增加,據2001年統計,共有1.37億人加入了該體系,也就是絕大多數俄羅斯人都加入了。每個加入醫療保險體系的俄羅斯居民都能獲得一個醫療保險卡,每次看病
時只需出示這個卡或告訴醫生卡號。免費醫療使退休老人、傷殘軍人等低收入人群的健康有充分保障。隨著近幾年俄羅斯經濟的迅速發展,俄政府也開始努力提高人民的醫療水平,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不久前通過的2006年聯邦預算就規定衛生經費為1310億盧布,比2005年增長83%。(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