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五大模塊功能齊全
在先后掌握了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空間對接與航天器長時間自主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技術后,中國將在2017年以后開展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的建設工作,預計2020至2022年建成。但目前沒有對2020大型空間站計劃的詳細介紹,官方只公布一些簡單情況。
中國的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艘貨運飛船、一艘載人飛船和兩個科學實驗艙,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總重量在100噸以下。空間站核心艙長18.1米、最大直徑4.2米,分為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是航天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空間站的管理控制中心。核心艙的節點艙段擁有5個對接口,用于對接實驗艙和載人飛船,是空間站的聯系樞紐,另外在資源艙尾部還有一個對接口,用于對接貨運飛船。兩個實驗艙長度均為14.4米,最大直徑4.2米,是開展空間實驗的主要艙所,也可供航天員臨時生活,其中1號實驗艙還有部分控制功能。
***各艙段具備自主飛行能力
類似于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中國的空間站各個艙段均為獨立的航天器,具備自主飛行能力,這種設計增加了艙段本身的設計制造成本,從技術上說要遜色于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的主要艙段具備自主飛行能力,但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艙段使用航天飛機運輸并交大型機械臂安裝,本身沒有自主飛行能力。美國設計的CBM通用對接機構也更為簡單,省去了自主飛行控制和精密對接機構的成本。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具有自主飛行能力的航天器艙段雖然設計制造上較為復雜,成本相對更高,但避免了使用航天飛機這種復雜而昂貴的天地運輸工具,降低了空間站整體的建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