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小建成速度快
中國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間站核心艙和兩個試驗艙總計60多噸,加上一艘8噸級的神舟飛船和一艘13噸級的貨運飛船也不過80多噸,這個質量不僅小于目前400多噸的國際空間站,也小于早已墜毀的約130噸的“和平”號空間站,甚至不如美國當年的空間實驗室重。
盡管在規模上有所不足,不過中國空間站艙段性能并不遜色。而且中國的空間站僅需要“長征五號”發射3次即可完成基本建設,不會陷入國際空間站多年的尷尬境地——早期10年大多數時間用于建設空間站,以至于空間科研成果寥寥。對比國際空間站的規模,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空間站上兩個實驗艙足以滿足多數空間科學實驗的需求。未來中國多項空間科學,尤其是天文觀測項目,將以空間站為載體實施。
*** 或成2020年地球上空唯一空間站
今年7月,俄羅斯宇航官員宣布,打算在2020年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限結束后,把它沉入大海。屆時,地球上空很可能只有一座空間站在飛行,那就是尚未命名的中國空間站。
受政治因素影響,美國一直拒絕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空間科學項目對外交流合作也受到限制。但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役,中國未來空間站卻計劃于2020年左右建成,這一時間上的巧合也帶來了契機。到時候我們可以開展國際合作,更好地和平開發、利用太空資源。
美國在布什總統時代曾決定2014年左右放棄國際空間站,而國際空間站要到2011至2012年才能建成,屆時歐洲和日本的實驗艙只使用了幾分之一的設計壽命而已,更不要說他們發展的貨運飛船無處可去?,F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因此決定延長國際空間站壽命到2020年,但這個時間點恰好與日本和歐洲設想的首次載人飛船發射時間沖突,歐日的載人飛船以后飛向何處,將是個有趣的話題。
不管國際空間站是否進一步延壽到2025甚至2028年,由于艙體的老化,中國2020年后建立的空間站都將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空間科學研究平臺。在手握核心資源的條件下,中國可以進行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在合作中也將得到更多的實際利益。
(來源:中國日報網 蔡東海整理 編輯:劉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