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3期。
1962年,一名倫敦警察戴著防霧面罩在大街上執勤
2013年1月中旬,我國中東部地區厚重的霧霾久久揮之不去。一條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帶斜穿1/3的國土,從北京、天津到石家莊,從鄭州、南通到貴陽,空氣污染指數紛紛“爆表”,74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嚴重污染,北京城區PM2.5值一度逼近1000。網民流傳著“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等段子。
毒霧橫行,在全世界主要的發達工業國歷史上大都曾經經歷過,最典型的莫過于六十年前的倫敦大霧,倫敦人民的戰霧記也許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倫敦煙霧致死上萬人
工業革命以來,倫敦就以“霧都”揚名。煤炭是支持工業革命的核心燃料,經濟和技術飛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城市污染急劇加重。當時的大多數工廠都建在市內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急劇增加。城市發電也主要靠煤,以煤為動力的蒸汽機車拉著一節節燃煤專列開進首都。
煤炭在燃燒時,會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質。這些物質排放到大氣中后,會附著在飄塵上,凝聚在霧氣中。在沒有風的時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這種“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
在莫奈的筆下,倫敦的霧是紅色的。19世紀末期,倫敦每年就已經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這樣的“霧日”,冬日破曉嗆人的黃霧成為倫敦的標志性景觀。
積累的塵霧妨礙交通,弄臟衣服,熏黑房子,一位建筑師曾經報告說他在墻上見到過厚達 4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還會危害居民健康,進入人的呼吸系統后會誘發支氣管炎、肺炎、心臟病。倫敦居民的肺結核、咳嗽的發病人數比在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都多,整個倫敦城猶如一個令人窒息的毒氣室一樣。
風是驅散這些毒霧的唯一希望。但是1952年12月4日,一個移動緩慢的高氣壓滯留在倫敦上空,導致大氣濕度增加、風力微弱,煤煙極難擴散,12月5日,倫敦即開始大霧圍城。市中心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十倍,全城能見度下降到驚人的程度。
盡管市民們緊閉門窗,可是煙霧還是向室內擴散。英國倫敦著名的莎德勒威爾斯劇場正在上演歌劇《茶花女》,臺上演員演的賣力,臺下的觀眾卻有些坐不住了,因為觀眾的視線越來越模糊,演出最終因為觀眾看不清舞臺而被迫中止。不獨劇院,電影院里的觀眾也看不到銀幕。街上行人的衣服和皮膚上沾滿了骯臟的微塵,公共汽車的擋風玻璃蒙上煙灰.只能開著霧燈艱難地爬行。公路和泰晤士河水路交通都幾近癱瘓,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執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濃霧使救護車根本動彈不得。市內某些地區的能見度曾經降到零,人們連自己的腳都看不到。當時,倫敦的警察不得不使用噴著巨大火苗的燃氣瓶,以便在煙霧中能看清別人,并被別人看到,倫敦的交通幾乎癱瘓。
煙霧使數千倫敦人染上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從12月5日到8日這四天,已有四千至六千人死亡,多數是小孩和呼吸系統脆弱的人群。12月9日,煙霧被狂風驅散,此后兩個月內,又有近八千人因為煙霧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統疾病。
當時舉辦的一場牛展銷會上,不適應倫敦污濁毒空氣的350頭牛也慘遭劫難。先是一頭牛當場死亡,14頭奄奄待斃,另有38頭嚴重中毒。此時,倫敦霧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七倍,毒霧圍城上升成為一樁社會事件,即“1952年倫敦大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