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強力控污
起初人們對大霧的認識是:環境災害是工業發展必須接受的副產品。英國人一度還認為“煤火和高煙囪已經成為英國的獨特制度”,以此為自豪。企業老板以成本上升和利潤下降,將使政府收入減少為由抵制政府的環境治理政策,信奉亞當·斯密自由市場經濟的英國政府不愿觸動企業屆的利益。
法國旅行家笛福曾經對新興的英國煉鐵業中心謝菲爾德有過這樣的描寫:“謝菲爾德是我見到的最臟、最多煙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鐵匠鋪沒有高高的煙囪,加上城市又有許多山坡,這樣冒出的煙就直接升到街道上。
但是1952年冬天的這場悲劇終于使英國人下決心與倫敦霧開戰。
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減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可以產生煙霧的燃料。發電廠和重工業作為排煙大戶被強制搬遷到郊區。
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必須加髙煙囪,將煙霧排放到更高的空域,從而更好地疏散大氣污染物。
1974年出臺“空氣污染控制法案”,規定工業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標準。在這些剛性政策面前,燒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減少放緩,空氣污染明顯好轉。到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經減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 年降到5天,倫敦此時已經可以丟掉“霧都”的綽號了。
倫敦戰霧并沒有到此為至。八十年代以后,汽車走進家庭,數量激增。汽車尾氣取代煤煙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污染源。汽車屬氣中的鉛吸入人體后就再也無法排出,會嚴重影響人類后代的智力。鉛問題遭到英國民眾的強烈抗議,一張小女孩戴著防毒面具拿著抗議標語到英首相的唐寧街十號抗議的圖片廣為流傳。
隨后英國開始推行無鉛汽油,但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發現汽車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等也極為有害,它們被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后,會發生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學煙霧”。
英國人此時已經對抗霧形成社會共識。從1993年1月開始,英國強制所有在國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法》,要求制定一個治理污染的全國戰略,設立了必須在2005年前實現的戰霧目標,要求工業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同心協力,減少一氧化碳等八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