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倫敦大霧引發的災難,當時有1.2萬人死亡。而1952年英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中國現在大致相當,這也許并不只是巧合。倫敦污染災難以及之后英國空氣狀況的改善或許能為今天的中國提供某些有益啟示。
1952年12月的倫敦大霧持續了5天。當時能見度只有幾米,找到路的唯一辦法是沿著馬路護欄和房屋行走。人們根本看不清交通狀況,過馬路必須靠聽覺。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發電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車尾氣。
1952年倫敦大霧引發的直接死亡人數達到4000至6000人,其中主要是兒童和患有呼吸疾病的人群。這是一場全國性災難。如果按照中國的人口規模換算,相當于8萬人死亡。大霧帶來的嚴重影響還加重了人們已有的病情,并非所有死亡人數都立即進行了登記。估計最終的死亡人數為1.2萬人,換算成中國的人口規模,則將近25萬人。
由于1952年的倫敦災難帶來嚴重后果,英國首次推出嚴厲措施控制污染。1954年,倫敦通過治理污染的特別法案。1956年,《清潔空氣法案》獲得通過,成為全國通行法律。法令禁止使用多種燃料,提高工業煙囪的最低限高,并將發電站搬出城市。與此同時,英國政府還推出舉措清潔泰晤士河。由于污染嚴重,當時的泰晤士河里看不到一條魚,甚至跌落河中的人還被要求進行常規防疫接種。這些措施日積月累產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最為重要的是,倫敦再也沒有發生像1952年那樣嚴重的大面積死亡事件。此前,清潔倫敦的建筑物外觀毫無意義,因為它們總是很快變臟。現在,它們又都變干凈了。泰晤士河里又重新出現魚的身影,人們已經習慣到泰晤士河釣魚。慢慢地,困擾倫敦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污染惡名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