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朝會:
威嚴與奢華并舉
宮廷朝會(darbar)是18至19世紀的印度統治者表達和行使其權力的主要場合,“darbar”一詞源自波斯語,朝會不僅是統治者權力和權威的彰顯,也是處理邦國事務的場所。朝臣和貴族都要遵循嚴格的禮儀規定出席朝會。
最正式的宮廷朝會,如國王的生日朝會等,是一場盛大的公開活動。國王身著華服,佩戴珠寶,手持儀式性的武器,象征王權和王室職責的儀仗圍繞在他身邊。朝會上,國王通過服飾及用品將自身與他人區別開來,王座、牦牛尾拂塵、孔雀羽扇、頭巾裝飾均為君主專用的物品,是彰顯王權和地位的重要手段。
印度宮廷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紡織品的大量使用,宮廷中的大部分陳設都是紡織品。這些陳設通常裝飾華麗,用于標明統治者的座席或營帳的紡織品尤其富麗。在一個典型的宮廷朝會場景中,通常將稱為“蓋蒂王座”(gaddi)的紅色地毯置于中心位置,與后方的長條靠枕一起,構成了象征權力的座席,界定出屬于王者的空間。王座后方設牦牛尾拂塵和孔雀羽扇,均為印度君王所專有。牦牛尾拂塵是固定在精美手柄上的一束牦牛尾毛,是印度最常使用的一種王權象征,在統治者的兩側,各有一名專職的侍者輕輕揮動這種禮儀性的拂塵;孔雀開屏代表神明庇護,一個由孔雀羽毛扎成的箭筒形狀的羽扇,象征著國王是保護臣民的角色。
珠寶對提升國王在宮廷朝會時的形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統治者身上佩戴的寶石能夠彰顯其權力和財富,頭巾上的珠寶更是為王者所獨有。到18世紀,隨著莫臥兒帝國勢力的衰落,頭巾裝飾才逐漸流傳開來,但仍不失為權勢的象征。
在朝會上,為彰顯統治者的等級地位,國王通常會向大臣、貴族或其他重要來賓賞賜禮品(dana)。臣民們也會向統治者奉上禮品來表示效忠。在這些復雜精細的朝會儀式中,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呈上帕安。帕安是用檳榔葉包裹檳榔果、酸橙和香料制成的一種食物,是一種溫和的麻醉劑。當統治者將這種食物賜給侍臣和來訪者時,示意著會見的結束。
宮廷朝會的禮節各不相同:在莫臥兒宮廷,除統治者外,所有人都需站立;而在印度教和錫克教宮廷,統治者往往坐于中央,貴族們則圍坐在他身邊。
蘭吉特·辛格是當時一位傳奇式的錫克教領袖,他的黃金王座是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最著名的藏品之一。蘭吉特·辛格本人身材矮小,只有一只眼睛,卻在1799年至1839年在位的四十年間,統一了錫克教的各個部族,在北印度以拉合爾城為中心建立起強大的王國。他不僅是當時最杰出、最具號召力的統治者之一,而且還是一位英明的將軍和戰略家,他推動了農業、工業、貿易和藝術的發展。
蘭吉特·辛格曾于1818年占領了木爾坦城,他很可能是為了慶祝這次勝利而制作了這件王座。王座以純金包裹木材制成,不僅彰顯了他的財富和權力,還揭示出錫克教宮廷文化的多樣性:王座的設計理念和中部收窄的形狀可能來自雙層蓮花瓣,而蓮花在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中象征著純潔和創造;八角形的橫截面形狀則來自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而蘭吉特·辛格本人又是錫克教徒。這一件物品,足以體現其宮廷中多種宗教元素的融合。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