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女人的黃金時代與終結
歐洲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有嘔吐室的存在,參加宴會的貴族會在席間將自己所吃的東西在嘔吐室中吐掉。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在宴會中品嘗更多的食物,這也被認為是羅馬亡于奢靡的鐵證。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貴族們屈服于皇帝的威儀,不敢擅自離開晚宴,不得不在席間找地方清空腸胃以便持續進食。嘔吐室的建造初衷眾說紛紜,但無論是哪一種解讀,嘔吐室的產生顯然都與減肥無關。相反,“吃下去”才是對君王最好的取悅。這一點,從古羅馬時期的雕塑也可見一斑。無論是維納斯、勝利女神,還是其他女性雕塑,無不擁有健碩的軀體。
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滅亡。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漫長的中世紀里,歐洲一直籠罩在連年的戰爭、鼠疫和各種自然災害之下。對于饑餓和動蕩的記憶如影隨形。人口急劇減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為能夠喂飽自己的肚子發愁。人們隨處可以見到皮包骨頭,饑腸轆轆的婦人。相較之下,圓潤的、被脂肪包裹的女性胴體成為男人爭相追捧的目標。德國歷史學家約阿希姆?布姆克在《宮廷文化》一書中就曾指出,中世紀宮廷對于美人的評判標準中“圓圓的下巴”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世人描述美人的體態時則慣用“潔白、圓潤和光澤”來形容美人的手臂和腿部。想必那時候,像今天時興的這種像錐子一樣,看上去可以砸核桃的尖下巴和扁平的、完全皮包骨頭的手臂并不是多么受歡迎。人們對于滅絕的潛意識恐懼,使得“豐滿的婦女更易于生育”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文藝復興之前一直被有機地融入到男人對女人的愛慕里。客觀生存條件的惡劣,使得男人對于“好生養”的女人有著羞于啟齒的偏愛。為了取悅男人,貴族婦女常常穿戴零散、多層的衣服,頭裹紗巾,以滿足男人對于優雅和安逸的幻想。在中世紀,“女人的容貌和品德本身一錢不值,其價值僅僅在于取悅和激勵男人”。男人喜歡胖女人,于是胖女人便大行其道。
回望當時的中國,正值盛唐的古老帝國同樣以肥為美。雖然唐朝被后人認為是中華大地的鼎盛時期,但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他的巔峰時刻,人口也只有區區八千萬。中國人口的大幅度增長,一直要等到17世紀馬鈴薯傳入中國以后。在此之前中國糧食的產量早已進入瓶頸。在馬鈴薯、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前,貧困階層一直無以為繼,這也使得“胖”變成一種特權的象征。換句話說,食品對于號稱盛世的大唐帝國來說仍是某種程度上的奢侈品。因此當時的唐朝男人和中世紀的歐洲男人一樣,感受到了自然的威脅,渴望從女人身上找到安慰。
物以稀為貴,胖女人不再受到青睞與她們的隊伍不斷壯大息息相關。15世紀文藝復興之后,一撥又一撥的科技革命與啟蒙運動帶領人們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最終,18世紀的工業革命徹底顛覆了古典的農耕文明。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新興交通工具使得糧食種植和運輸的成本大幅度下降。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防腐劑致使食物儲存的時間越來越長,二十世紀之后,反式脂肪酸被大規模地運用于包裝食品,解決了食物儲存上的最后一個瓶頸——肉食。反式脂肪更易于保存的特性使得油炸類肉食成為價格低廉的美味選擇。這種如今被人們稱為垃圾食品的快餐主力軍迅速催肥了一代人。它們如雨后春筍般爆炸式席卷了美國乃至全球。另一方面,隨著二戰后電視和汽車的普及,減肥遇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這也讓更多男人對苗條女人心向往之。
人們漸漸意識到了肥胖的危害,也第一次讓“節食”這一概念成為眾人皆知的健康時尚。20世紀70年代,體質指數(BMI)正式成為衡量人體健康和胖瘦的普遍指標(用體重數(公斤)÷身高(米)平方得出數字。中國官方標準認為BMI在18.5至23.9之間為正常。大于23.9便是肥胖了)。仿佛一夜之間,自覺征服自然的男人們就換了口味,胖女人的身材不再成為她們引以為傲的資本,反而成了揭不下來的紅字,與她們如影隨形,被放在臺面上供他人調侃取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