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孩子或許因為我而不同
201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心理學系。朱敏曾經在云南大理做為支教老師工作了2年時間。現就職于“美麗中國”項目。
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朱敏
從小到大,朱敏都不是個叛逆的孩子,而支教這件事在家人看來是“瘋狂”的。“家里人一開始不太理解,我爸媽都希望我可以盡快過上穩定的生活,不想讓我受苦、冒險,可是我覺得我還年輕,我需要出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朱敏說。“孩子是最天真的,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擁有美好的未來和優質的教育,我希望自己也可以為這項巨大的工程添上小小的一塊磚一片瓦,至少我可以影響我教過的孩子,至少有一些人會因為我而活得有所不同。”
經過朱敏對家人的極力勸說,最終父母還是支持她的決定,盡管父親仍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能夠得到他的支持,朱敏已經很感激了。
朱敏所在的明德小學每個年級2個班,每個班大概40多人,其中有70左右的住校生。大部分孩子都是從7歲開始上一年級。賓川這邊很多人家都種葡萄,農忙時節種地,其他時間可能出去打工,家庭經濟條件還算不錯,但是家長的教育背景大都很弱,很少有家長可以在家輔導孩子的學習。
朱敏所帶班級的孩子比較調皮,獨立性比較強,由此造成的問題就是課堂紀律很難維持。“班主任會打他們,他們怕班主任,不敢在她的課上搗亂,他們發現我對他們非常和善,而且不會打他們,便會在我的課上隨心所欲,講話開小差看課外書隨意插話等等。”朱敏說為此她煩惱了很久,也嘗試了很多方法。
“總的來說我堅定一個信念,體罰只會教給孩子們以暴制暴,是老師無用的體現,我要讓孩子們自覺遵守紀律。一是讓孩子們知道為什么要遵守紀律,二是把課堂設計的更好更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朱敏把她開學初設定的課堂規則再拿出來,讓孩子們自己說每一條什么意思,為什么要有這一條,不好的話怎么改,讓孩子們他們理解的自己制定的規則,更好地遵守紀律。
據朱敏回憶,去年她所教班級的學生非常調皮,其中有一個叫廖遠森的小男孩,讓她印象很深。“他是我們班最調皮的男生之一,一開始上課根本不聽,各種搗亂,有時候就自己看圖畫書或者畫畫,脾氣也很暴躁。但是他很聰明,即使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做,考試也能考八九十分。”雖然是全校聞名的“問題學生”,但朱敏認為他只是缺乏正確的引導。“老師都不喜歡他,常常打罵他,爺爺奶奶和媽媽都溺愛他,出問題了爸爸就打,這樣的環境下,造成這樣的個性完全可以理解。”朱敏希望可以通過自己正確的引導把他引上正途。于是朱敏常常跟他聊天,從表揚他的畫開始,肯定他的每一點進步,漸漸的,小男孩上課越來越積極參與,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并且按時完成作業。“看到他的眼睛里閃著單純的滿足和喜悅,我真的很開心。”朱敏興奮的說。
兩年多的支教生活讓朱敏轉變了許多。“在這樣的環境中,會遇到很所以前遇不到的事情和情境,會讓我不斷加深對自己的認識。”朱敏說之前一直覺得自己是特別平和淡定的人,但是當了支教教師,才知道總有學生有辦法惹自己生氣。“以前我特別不喜歡抱怨,在這里天天都會聽到外國項目老師的各種抱怨,我發現有些事還是需要有所堅持的,不能永遠做個軟柿子;以前覺得自己很獨立,在這里真正體會到什么叫一個人,體會到自己對家人朋友的那份依戀;等等。所以說我覺得自己從個性、能力到經驗上都收獲很多。”朱敏解釋道。(記者:聶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