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志廣回憶說,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可口可樂的老總曾說:“兩年內我不打算賺錢。”建一個廠,他們也不在乎當時能不能賺到錢,主要是趕快形成規模。不過,雖然總體上對中國市場的盈利前景沒有過高要求,但是趙仲彬說,當時公司內的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工作考核目標,工作人員的壓力并不比其他地區小。
在這種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終于忍不住要有所動作。根據《中糧志》中劉昌璽的回憶:北京廠于1981年4月投產后,產品供應旅游飯店,收取外匯。1982年初,征得商業部同意,將供應旅游飯店后剩余部分由北京糖業煙酒公司系統在北京投放市場內銷。
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可口可樂總公司開始協助北京分公司搞促銷。中糧曾提醒可口可樂,大陸不同于香港,開拓市場不能操之過急,避免發生副作用。1982年冬天的一個周末,可口可樂公司在北京的各大商場推銷可口可樂,買一瓶可樂,送一個氣球或一雙帶包裝的筷子。一時間人潮如涌。據考證,這是中國現代市場上第一次賣場促銷活動。
北京各大報紙對此反應強烈。《北京日報》的《內參》以“可口未必可樂”為題發表文章,認為在國家缺少外匯的情況下,引進可口可樂是浪費國家大量的外匯資源。陳云批示:只準賣給外國人,不準賣給中國人一瓶。商業部根據批示,正式通知北京停止銷售。
當時的中糧糖酒雜品處處長陳光給《新觀察》寫文章反駁,該雜志拒絕發表。寫報告到部里,部里也表示愛莫能助。最后,劉昌璽想以“人民來信”的形式直接向中央領導說明問題。他把想法告訴主管經理朱晉昌,朱晉昌表示:“你敢寫我就敢簽名。”信寫好,兩人共同簽名并通過陳慕華轉交中央領導。
信的主要內容說明:北京生產的可口可樂有96%是國產原材料,可口可樂公司供應的濃縮液只占成本的4%。北京內銷的可口可樂不僅沒有花國家一分外匯,通過旅游飯店,還為國家賺回大量外匯。將剩余部分投放市場,一方面豐富市場供應,同時工廠可獲得可觀利潤。在中央關注下,可口可樂終于重新獲得內銷權利。
“不敢想”的事越來越多
另一件讓可口可樂公司極大不安的是“咖啡因風波”。
沒過多久,有地方衛生部門以“可口可樂含有咖啡因,不符合衛生要求”為由,不允許可口可樂在市場上銷售。根據是東北某研究所給白鼠喂可口可樂后,白鼠出現興奮現象。中糧方面提出,茶是中國傳統飲料,可是茶葉所含咖啡因要超過可口可樂好幾倍?Х戎锌Х纫蚝縿t超過可口可樂幾十倍,但世界其他國家并未因此禁止喝咖啡。對方說,茶葉、咖啡所含咖啡因是天然咖啡因,非人工添加。中糧提出,可口可樂的主要原料是一種叫Coca-cola的植物,其本身含有咖啡因,并非人工添加。對方終于無話可說。
中糧方面后來總結道:這些風波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新鮮事物,有的人因受極左思潮影響,對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不理解,對引進像可口可樂這樣有爭議的產品出現抵觸情緒,是很自然的。
1984年,佟志廣離開了中糧公司,但是可口可樂重回中國這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將近30年后,他還能清晰地回憶一些細節———“當時很多人看見可口可樂就說‘不敢想’了,可是我后來參加復關談判(1991年—1993年佟志廣任中國“入世”第二任首席談判代表,中國談判代表團團長),更多‘不敢想’的事發生了,削減關稅、放開金融業……1979年可口可樂進來的時候我就相信,只要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走回頭路,我們的做法就沒有問題。”
(來源:星島環球網 編輯: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