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義
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過去,第二只、第三只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它是指由于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羊群行為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解釋。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生活中的羊群效應
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著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于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內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并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云亦云。群眾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眾,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群行為,可以創建區域品牌,并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獲得利大于弊的較佳效果。尋找好領頭羊是利用羊群效應的關鍵。
對于個人來說,跟在別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趨難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你脫穎而出的捷徑。不管是加入一個組織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股市中的羊群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羊群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把蛉盒币部赡苡上到y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將其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 在目前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致,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開始連鎖反應,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只是在這時容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 這就是為什么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們需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