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9日在“全國煤炭工作會議”上表示,估計今年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要比3%稍微高出一點,這是發改委官員今年以來首次表態,稱全年CPI可能高于3%。今年年初,我國設定的管理通脹預期將把全年CPI增長控制在3%的水平。
(《新京報》11月10日報道)
承認CPI超標,勢必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今年年初,我國設定的管理通脹預期將把全年CPI增長控制在3%的水平。一旦超標,則是一種“顛覆”,宣告年初的既定目標未能實現,目標沒實現則表明著相關部門有失職之嫌。但凡洞悉現實語境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對官員來說預示著什么。但是,即便再艱難也應該承認,不承認,后果更可怕。
一個值得提及的信息是,11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研究報告稱,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間,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被人為調整,系統性低估超過7%。這一揭曝令人既震驚,又不震驚。震驚,則因為近年來,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CPI指數一直保持“淡定”,始終在3%左右水平波動;不震驚則因為,CPI突破3%,早已成為坊間共識,比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成思危認為, “年內CPI漲幅控制在3%的目標比較難實現,能控制在5%以內就不錯了。”
承認CPI超標,方是抵達真相之始。真相在哪里?在不摻水的真實數據里,在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里,在相關部門實地調研里……如果CPI明明已經超標,相關部門仍然面不改色地否認,或者固執地堅稱仍是3%,這才是一種不負責任。
承認CPI超標,天塌不下來。以往,少數官員陷入了指標主義的漩渦不能自拔,為了達到預期目標,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弄虛作假,數字挺好看,但華而不實,輕輕一擠皆是水分。制造滿是水分的數據,無論應付上級還是愚弄民眾,都會使政府公信力受損,激起民怨。承認CPI超標,老百姓就會心安,同時決策部門才更好地有針對性制定政策,因為很顯然,CPI是3%,還是5%,乃至于7%,所對應的決策絕對不一樣。
誠如學者馬光遠所認為,“決策層必須提升對通脹的警惕,提高通脹在公共政策中的戰略級別,將防止通脹預期的政策及時轉型為防止惡性通脹集中爆發的政策……”斯言誠矣!只有基于準確的CPI,才能有的放矢,制定相契合的應對之策。
CPI已經超標,接下來該怎么辦?如何撫平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因此受到的利益損害?我們看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組織研究、擬訂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方案,該方案的一大特點就是,基層公務員收入與當地GDP變動乃至生活成本相匹配。對公務員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筆者想知道的是,社會上的非公務員群體該怎么辦?他們何以跑過CPI?顯然,在這種困局中,決策部門更應該紓解困難群體的被剝奪感。
承認CPI超標是一種觀念上的進步,當然我們更希望有關部門在承認CPI超標之后,能制訂出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以緩解民生之急。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