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到銀行存款卻變成了買保險,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記者昨日獲悉,繼宣稱高收益后,現在福州一些保險公司為了推銷銀保產品競相送禮,禮品不僅有電飯煲等小家電,還有吸引眼球的金條和銀條等。而買保險送禮是違規行為,監管部門規定保險公司不得以贈送禮物為誘餌向市民兜售銀保產品。
對于保險公司和銀行來說,送禮可以吸引更多市民。但是銀行賣保險原本就陷阱重重,如今加上贈送禮品,市民更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沖動投保,之后一旦遇到急需資金,中途退保將損失慘重。拉客戶保險公司競相送禮“我們這款理財產品,收益比銀行存款高,現在辦理還能拿電飯煲、金條等禮品。”看到有人在等候區坐下來,一位穿著像銀行工作人員的女子趕緊過去打招呼。記者看到,這名女士穿著與銀行工作人員差不多,但推銷時只拿著保險宣傳單。
記者了解到,眼下買保險,送食用油、舊版人民幣紀念冊、金銀紀念幣的開始增多,而且涉及金額少則幾百,多則數千元。買保險贈送禮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保險公司為推動銀保業務,直接向繳費金額較高的客戶贈送禮品;另外一種是銀行送禮品,最終買單的還是保險公司。
其中一家保險公司推出了送黃金的活動,有市民一下子買了50萬元保險,保險公司立即送了20克黃金,按目前金價換算相當于7000元。
有的保險公司為了讓銀行的人推薦自家的保險,除了送禮,還上調支付給銀行的手續費,如果實際支付的手續費超過了行業標準,就由總公司對銀行總行進行支付,于是銀行就力推手續費高的品種。一些未能提供禮品或上調手續費的保險公司叫苦不迭。存款更容易變保險
這樣的情況在過去并不多見,以前保險公司一般只宣稱保險的收益比銀行存款高。
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市民知道保險公司的分紅是不確定的,每年能分紅多少,取決于保險公司的運作能力,以及資本和債權市場的收益情況。提高保險的保障功能,則很容易被市民拒絕。采用送禮的措施后,銷售效果很容易出現。
福州一家保險公司前段時間只是送鍍銀的銀條,結果業務量一下子猛增。
市民周先生說,他到銀行辦理存款時,遇到了買保險送禮物的情況,最終考慮到自己已經有了意外保險、健康險和養老險后,決定不再購買。
周先生認為,如果老年人到銀行辦理業務,就很容易被禮品吸引住。
實際上,一些保險公司最近選擇送金條、銀條或金銀幣,還與投資市場的火爆有關。今年以來黃金價格不斷創歷史新高,而白銀則出現了飆漲行情,成為市民矚目的焦點。保險公司業務員贈送禮品時,都不忘吹噓黃金白銀的投資功能。不少保險手續費高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記者獲悉,保險公司之所以愿意送出幾百乃至上千元的禮品,是因為這些險種的手續費比較高。
福州林女士今年1月份在銀行買了一份6年期的保險,一次性繳納了1.5萬元保費,當時業務員支支吾吾地說如果中途退保,只需扣除兩三百元的手續費。沒想到林女士最近急需資金,保險公司卻說只能退還1.33萬元,中途退保要損失1600多元。送禮是違規行為
記者昨日還獲悉,贈送禮品涉嫌“變相返傭”,而“返傭”是監管規定明令禁止的。
保監會與銀監會聯手下發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網點及其銷售人員不得以中獎、抽獎、送實物、送保險、產品停售等方式進行誤導或誘導銷售。
監管部門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在監管部門看來,如果保險公司為了做大保費規模,不計成本,可能影響到保險公司的運作,最終受損的還是被保險人。市民可用好10天猶豫期
市民周先生認為,面對現金返還或實物贈與等變相促銷方式,不懂行的消費者很難事先防范。
記者了解到,一旦過了10天的保單猶豫期,市民就很難維權。猶豫期也叫冷靜期,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簽收保險單后10日內,萬一后悔,或對產品不滿意,可要求退保。一旦超過了猶豫期想退保,就要按退保條款進行了,保費將損失不少。市民事后可以利用“10天猶豫期”,看清所有文字材料,核對自身利益是否以合同體現,如果沒體現,情愿放棄,不能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