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西班牙巴塞羅那,示威者抗議公共衛生經費減少。

6月30日,倫敦,公共部門員工因不滿政府改革退休制度罷工示威,警察嚴陣以待。

歐債危機“沒完沒了”,讓從政界到金融界的更多人漸漸失去信心和耐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歐元區的“瘦身”乃至徹底瓦解做準備。
急招志愿者守“國門”
這次罷工將是卡梅倫聯合政府執政以來面臨的最大考驗。英國《每日郵報》28日稱,英國政府有關部門當天召開特別會議,探討應對30日大罷工的緊急方案。卡梅倫試圖緩解此次罷工對英國社會造成的沖擊,要求軍隊緊急待命。內閣辦公室部長證實,軍方將駐守機場和港口等邊境口岸,確保國家安全及處理旅客出入境,以免出現大規模堵塞現象。有分析稱,30日的大罷工將是30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可能造成嚴重的破壞性,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軍隊才是國家的最后屏障。不過,不少反對者認為,讓軍隊接管港口和機場有損英國的國際形象。
英國內閣秘書格斯?奧唐奈已知會其他政府部門,要求安排志愿者到移民檢查站工作。英國邊境局則一面從政府部門招攬志愿者,一面要求駐南非、印度和俄羅斯的部分工作人員回國,協助國內同行的工作。邊境局說,志愿者上崗前會接受必要培訓。
如不讓步只是開始
英國政府對30日的百萬人大罷工十分重視,此前也曾多次跟工會進行商談,但每一次都沒達成一致。內閣辦公室部長稱,英國工會直至年底前都可接受政府提出的和解方案,否則談判將就此終結,這是英國政府首次就談判給出期限。
英國首相卡梅倫指責工會“不負責任”,工會領袖不應在協商仍在繼續時就決定罷工。他說:“我認為我們提出非常公平和合理的公共部門退休金提案。我想這場罷工大錯特錯。”
工會方面則表示,這場罷工只是開始,如果政府不讓步,工會將舉行更多罷工。
英國政府近年來財政赤字嚴重,公共部門撥款不斷削減。去年11月和今年6月,英國都曾爆發抗議政府削減社會福利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其中今年6月底的一場規模較大,共有約75萬人參加。
■ 分析
債務危機是主因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教授認為,這次罷工的主因就是整個歐盟成員國的主權債務危機。
歐洲國家的福利比較高,福利標準又在政黨競選的過程中不斷升高,過去他們可以從在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的超額利潤里獲得回補。現在隨著國際格局的多極化及新興經濟體的興起,發達國家再從發展中國家拿到那么多的超額利潤已經不那么容易了。因此,缺錢政府就發債,債務積累到現在,歐洲五國已經更換了政府,現在債務危機正在向法國甚至德國波及。
近日,盡管歐盟及歐元區國家使出渾身解數試圖解決歐債危機,一些歐盟領導人也努力傳遞積極信息,但人們對于歐元的擔憂日益加重,“歐元崩潰論”甚囂塵上。英國《每日電訊報》有報道稱,英國在歐元區的各大使館已收到通知,要求他們為歐元區崩潰造成社會不安準備應急方案。美國《紐約時報》也報道稱,世界范圍內的一些大型銀行已紛紛開始準備“備選方案”,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歐元崩潰局面。
英國作為歐盟一個大經濟體,為了防止歐債危機向自己蔓延,政府主動開始緊縮財政開支,緊縮財政開支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的社會福利要下降,這就導致了這次大罷工。
另一方面,養老金改革已成為歐洲國家一觸即發的敏感問題。新世紀以來,歐洲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公共福利支出的負擔,某些國家的養老金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是政府財政赤字的首要因素。在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壽命延長的情況下,囊中羞澀的歐洲國家政府希望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削減養老成本,解決納稅人日益沉重的福利負擔。然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歐洲人已經養成了過不了“苦日子”的習慣。自從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希臘、意大利等國家多次上演過抗議罷工一幕,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緊縮政策,憤怒地喊:“政府為什么要犧牲我們的利益?”這也是英國此次罷工的癥結之一。
■ 延伸閱讀
英國經濟恐陷“雙底衰退”
英國政府一名消息人士說,經合組織報告顯示,受歐債危機影響,英國經濟明年1月至6月間增長預期為負面,或面臨“雙底衰退”。
所謂“雙底衰退”,指經濟體陷入經濟不景氣之后,一度出現恢復跡象,隨即重新陷入衰退。隨著歐元區債務危機擴大,多國經濟分析師預測,全球經濟可能繼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再次衰退,陷入“雙底衰退”。
經合組織判斷,英國這次經濟衰退較為溫和,或將在明年夏季后開始回暖。
這一報告是全球普遍接受經濟預測數據首次做出英國“雙底衰退”預期。
判斷英國經濟將陷入衰退同時,經合組織預計,由于歐元區國家領導人不能有效應對債務危機,歐洲大陸經濟或陷入破壞性衰退。
《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和財政大臣奧斯本指責歐元區領導人應對債務危機不力,對危機給英國經濟形勢帶來的影響愈發不滿。
卡梅倫警告,債務危機對經濟形勢“每天(產生)令人心寒的影響”。
英預算責任司警告內閣,應對主權債務壓力的時間可能長于預期。
作為奧斯本經濟增長戰略一部分,英國政府將從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為國內銀行提供資金,進而向國內企業增發貸款。分析師認為,這一措施會增加英國債務負擔。
多名英國內閣高官悲觀評估經濟形勢,認為面臨全球經濟“海嘯”,政府能采取的方案不多。
英國內閣辦公廳國務大臣弗朗西斯?莫德說,財政大臣奧斯本經濟增長戰略不包括“激進”措施。莫德承認,內閣“不能改變(經濟)大氣候”。
“(資金)供應方的改革不會立即產生效果,”莫德說,“它們(經濟增長措施)會改善中長期經濟競爭力,會是逐步增長過程。” (本報綜合報道)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