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期,美國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歐洲銀行業首當其沖,已有多家大型金融機構陷入財務危機。歐洲各國雖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但效果不佳,歐盟處理危機能力受到質疑。歐洲金融形勢的惡化也將為未來經濟發展、歐盟一體化進程等產生重大影響。
一、歐洲銀行業初顯危機
傳統上,歐洲銀行業以穩健著稱。但近年來,受美國金融業發展模式影響,在國際市場上活躍的歐洲大型銀行紛紛提高財務杠桿率(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統計,歐元區10家最大銀行杠桿率平均為33倍),大量投資于住房抵押貸款以及相關衍生品,博取高收益。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歐洲銀行也遭受巨大損失。據Bloomberg統計,截至今年8月末,歐洲銀行共提取次貸相關減計和損失2273億美元,約占全球金融機構減計總額的一半,且損失主要集中在UBS、RBS等大型銀行。禍不單行,英國、西班牙、愛爾蘭、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在經歷十年房地產繁榮后,房價也開始出現下跌,導致相關國家金融機構盈利下降、壞賬上升。為保持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特別是為降低杠桿率(deleveraging),上述金融機構迫切需要大規模融資。但由于國際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的凍結,歐洲銀行業融資成本高昂或者不可行,最終被迫低價出售自有資產進行融資,出現了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惡性循環機制。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歐洲最大的30家金融機構在未來15個月內將有1萬億余美元的債務到期,面臨嚴重的再融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償付能力、流動性狀況喪失信心,特別是當政府為維護穩定向金融機構注資時,現有股東權益將嚴重受損,為此,大量拋售金融機構股票,并帶動歐洲各國股市大幅下跌。
二、歐州各國單獨應對效果不佳
面對金融機構出現的問題,歐洲各國紛紛采取措施維護金融穩定:一是向本國問題金融機構注資,比如,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聯合向Dexia銀行注資64億歐元;英國對Northern Rock實施國有化,暫時緩解了上述銀行危機。二是愛爾蘭、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瑞典、丹麥、冰島等國家紛紛宣布對本國所有個人銀行賬戶提供擔保,以穩定存款人信心。10月7日,歐盟27國財長例會,決定在至少一年時間內,將歐盟各國最低儲蓄擔保額度提高到5萬歐元。三是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和英國等各國中央銀行與美聯儲聯手,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
但是,正如本人在“分析:面對美國金融危機歐洲能做什么”(10月2日)中指出的,由于歐盟貨幣結構和政治結構的特點,歐盟層面上無法采取統一行動,也難以應對波及整個歐盟區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