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韓國媒體8月5日報道,由于俄羅斯在試驗過程中發現俄方研發的“羅老1號”(KSLV-1)第一級火箭存在技術問題,因此原定于本月11日進行的韓國火箭發射“處子秀”再次被推遲。這是5年來,“羅老1號”的發射時間第6次被推遲。一直以來,韓國方面都對羅老號火箭的發射寄予相當高的期望。
報道稱,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4日表示,由于俄羅斯方面通報稱,在7月30日進行的“羅老1號”第一級火箭最終燃燒試驗中出現了“意外”數據,而分析這一數據需要時間,因此火箭發射計劃不得不推遲。
“要詳細分析這些相關數據需要幾天的時間,因此韓俄雙方將重新決定發射時間,”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長李柱鎮證實了這一說法。
“羅老1號”運載火箭由使用液體燃料的第一級火箭和使用固體燃料的第二級火箭組成。其中最重要的第一級火箭由俄羅斯赫魯尼切夫航天科研生產中心研發,并于去年6月交付韓國。俄韓兩國在2004年10月簽署了關于建造“羅老1號”的合約。“羅老1號”第一級火箭借用了俄羅斯正在研發的新一代衛星運載火箭“安加拉”(Angara)的第一級火箭技術。俄羅斯計劃于2011年進行“安加拉”的首次發射。
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之前因為軟件出現異常,俄羅斯推遲了燃燒試驗,發射日也從7月30日推遲到8月11日。但在燃燒試驗結束后又出現試驗數據問題,不得不再次延期。”目前,俄羅斯向距離韓國首都首爾47公里處的全羅南道高興郡的羅老航天中心派出了技術小組。
韓國媒體稱,現在韓國在羅老號發射問題上只能依賴于俄羅斯的試驗結果,因為雖然表面上看是“共同研發”羅老號,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起初韓國政府在2004年花費兩億美元與俄羅斯簽署研發合約時,曾商定韓國可從俄羅斯方面獲取第一級火箭的所有技術。但后來在俄羅斯的要求下于2007年簽署了禁止轉讓航天技術的航天技術保護協定(TSA),這導致韓國的研究員無法接近俄羅斯研發現場,從而無法了解交付韓國的第一級火箭的內部結構。
此次,俄羅斯方面通知試驗發現問題,也只是在3日晚向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發送了兩行字的傳真。除此以外,并未對技術問題進行具體說明,但既便這樣,韓國也無計可施。
據悉,美國、日本、歐洲曾以運載火箭與洲際彈道導彈(ICBM)原理幾乎相同為由,拒絕向韓國轉讓技術。外界分析認為,除非韓國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研發運載火箭,否則將不斷面臨這種情況。
“羅老1號”火箭總重140噸,長33米,直徑2.9米,將把一顆重100公斤的科學試驗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曾表示,火箭如果發射成功,韓國將成為第10個“利用本土技術從自己國土上發射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有俄羅斯、美國、法國、日本、中國、英國、印度、以色列和伊朗這9個國家具備自行發射衛星的能力。另外,今年4月,朝鮮宣稱已成功將一枚搭載有科學試驗衛星的三節火箭發射升空。
(環球在線:方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