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我們的媒體缺乏自己的信息來源,所有的報道全都引用印媒的材料,這在國際輿論場是失分的。
民間互信亟待提高
記者:中國民間對印度的了解較少,且印象多是負面的,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印度人對中國的印象又是什么樣的?
毛四維:首先,歷史上的中印交流主要是佛教交流,唐朝之后逐漸減少了。
唐三彩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出土,但在印度沒有,這說明中印之間原來沒有多少商業交往,沒有商業交往就很難帶來大量的人員交往。交往不足是—個原因。
其次,中國媒體有一定責任。實際上,某些中國媒體對印度同樣存在炒作的問題,沒有客觀地報道印度,在評論印度事務方面有很大的片面性。
第三,心態問題,大家都愿意盯著更先進的國家,而不太關心比自己落后的國家。中國的發展大大超過了印度,所以中國人并不太關注印度。相反,現在印度人很關注中國,看中國也是相當積極的。
唐璐:除了上述原因,我認為還有一個現象也比較值得注意,現在中印媒體都開始直接從對方媒體中尋找新聞,這可以減少來自西方媒體的扭曲,但鑒于目前兩國對于彼此的報道不僅存在一些負面的誤讀,它們在經過雙方編輯提取后的“加工整理”和相互轉引等“多次互動”,很可能會導致中印彼此的敵意呈現螺旋式的上升。
我認為目前在中印高層中并不缺少互信,需要加強的是兩國民間的互信。這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由于兩國民眾的誤解多來源于媒體報道,因此加強兩國媒體之間的交流,使雙方相互了解對方的報道理念顯得格外重要,最好能夠邀請有影響力的印度媒體人訪華。第二,加強兩國大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目前中印大學之間鮮有校際合作,兩國的年輕人缺少相互了解的交流平臺。第三,印度人非常喜歡看電影,而近年來中國的電影市場也在不斷膨脹,我們可以多引進一些講述當代印度的印度電影,更可以同印度合作拍攝一些優質的電影,這對于加深兩國民間相互了解將是最便捷最有效的。
費爾南迪斯:大多數印度人對中國的了解主要來源于報紙和電視,而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又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可能只知道中國很強大,經濟比較發達,但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是很模糊的。另一方面,隨著近些年印中貿易往來逐漸頻繁,前往中國做生意的印度人越來越多,他們對中國的感受是直觀的。這些人深刻體會到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也比較客觀地認識到印度與中國的差距。我曾經數次到訪中國,知道中國經歷的變化,也了解印度中產階級的思想。對于中國的騰飛,印度中產階級內心很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