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一名女子在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第60區悼念亡夫。
20日是伊拉克戰爭爆發10周年。多數分析師認為,這場戰爭非但沒有提升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地位,反而令美國利益受損。美國總計為這場戰爭花費上萬億美元,付出將近4500名士兵的性命。不少分析師認為,燒錢和付出生命代價并未換來預期收益——— 美國既沒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沒有在阿拉伯世界的腹地扶植一個親西方的新政府。2011年,美國撤軍后,伊拉克陷入了宗派矛盾的泥淖,至今仍受其害。
未如意:美國沒有在伊拉克撈到戰略好處
對于美國,開戰初始,一切都很簡單:除掉伊拉克時任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毀掉他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后,在阿拉伯世界的腹地扶植一個親西方的新政府。
隨后多年,美國總計為這場戰爭花費上萬億美元,付出將近4500名士兵的性命。不少分析師認為,燒錢和付出生命代價并未換來預期收益??偛课挥诶璋湍凼锥钾愻斕氐摹耙晾藨鹇匝芯吭骸狈治鰩熇俘R·馬爾迪尼說:“不管伊拉克的民主是否可行、可延續,伊拉克戰爭沒有給美國帶來任何戰略‘凈利潤’。”
伊拉克東接伊朗,西鄰敘利亞,對美國而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馬爾迪尼認為,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倒臺后,伊拉克便無法扮演在中東地區制衡伊朗的角色,美國利益必然受損。另外,按美聯社的說法,現在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骨子里“親伊朗”,無法忘卻薩達姆掌權時期伊朗對伊拉克什葉派的“收容之恩”。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中東問題專家托比·道奇說:“伊拉克越來越親近伊朗,這樣一來,伊拉克難以形成獨立的外交政策?!?/p>
生沖突:美國撤軍后伊拉克陷入混亂
美聯社評述,伊拉克現在不再深陷戰爭,卻也沒得到安寧。薩達姆獨裁統治雖已結束,但國家法制系統卻陷入混亂。伊戰結束后,原先當政的遜尼派遭邊緣化。美國2011年年底撤軍后,伊拉克深陷政治危機,宗派矛盾凸顯。
前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克里斯托弗·希爾說:“美國沒有給予伊拉克政壇以足夠戰略耐心。華盛頓的一些人總是關心鞏固戰場成績,而不理會這個國家的核心政治。”
伊拉克和美國政府官員擔心,包括“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一些宗教極端組織和反政府武裝可能利用伊拉克遜尼派民眾的不滿情緒,在伊拉克制造更多暴力,使局勢惡化。
本月14日,首都巴格達市中心接連發生3起汽車炸彈爆炸襲擊,致死至少24人。17日,一個關聯“基地”的團體“認領”這場襲擊,稱這是為“那些關押在什葉派政府監獄中的遜尼派婦女報仇”。
非密友:伊拉克政權并不親西方
美國和英國2003年3月20日以薩達姆政權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開戰,但最終沒有在這個國家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在第二屆任期內調整戰略重心,期望在伊拉克構建一個親西方政權。
然而,在智庫蘭德公司國際安全和防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多賓斯看來,美國政府不該這般自欺欺人。他說,就入侵伊拉克的借口而言,構建親西方政權這一點“最不可能成立……伊拉克既不是盟友,也不是敵人”。
2011年,出乎美方意料的是,伊拉克政府沒有挽留美軍。去年9月,美國《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更令不少美國國會議員氣憤。報道稱,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政府允許伊朗飛機穿越領空,向敘利亞政府提供援助?!都~約時報》評述,這顯示美國對伊拉克的影響有限。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相關新聞
防爆墻和檢查站加劇伊拉克教派分裂
3月20日是伊拉克戰爭爆發10周年的日子。然而時至今日,走在巴格達大街上,一堵堵高大而突兀的水泥墻仍然讓這座城市看上去如同“戰區”一般。近來伊拉克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矛盾有加劇跡象,教派沖突的陰影依然籠罩在民眾心中。到處林立的防爆墻和街區檢查站,更是在加劇著派別間的裂痕。
為了抵擋爆炸襲擊,美軍和伊拉克政府曾在巴格達市區修建了大批防爆墻。這些防爆墻用鋼筋混凝土建成,大約三四米高,40厘米厚。防爆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擋爆炸襲擊,盡可能地降低傷亡人數。除了把“綠區”和政府部門包圍起來,防爆墻在巴格達居民區也比比皆是,什葉派和遜尼派的人們就生活在這個被鋼筋水泥隔離的世界里。
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什葉派和遜尼派雖然也分區而住,但相互之間的界線并不分明,兩派雜居的地方也不少。但戰后隨著教派分裂的加劇,兩派“分居”的界線越來越明顯,而防爆墻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伊拉克人說,巴格達的防爆墻越來越像加沙的“隔離墻”。
巴格達的不同街區除了有防爆墻隔離外,每個街區的入口處都設有檢查站,全副武裝的伊拉克士兵或警察把守在這里,對可疑車輛進行盤查,還用探測器檢查是否有汽車炸彈。
作為安全措施,巴格達居民一般都持有注明住在某個街區的特殊證件,安全人員往往只允許居住在這個街區的居民或者相熟的人員和車輛才能進入。而且到了凌晨1時后,這個唯一的檢查站也會關閉,沒有緊急情況都不得通行。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就有嫌隙的兩派穆斯林對對方的街區就更加避而遠之。
防爆墻和檢查站的建設初衷是為了防止暴力襲擊帶來的傷害,但現在卻演變成為不同宗教派別間的“隔離墻”。其實很多伊拉克人也知道“隔離墻”為這個國家帶來了更深遠的問題,但是如何在暫時的安全和教派分裂之間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目前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 (據新華社)
新聞觀察
敘利亞危機兩周年
外國勢力干涉加劇敘局勢混亂
從2011年3月敘利亞陷入混亂開始,安居樂業成了民眾一直難了的夢想。上百萬敘利亞難民被迫去國離家。對黎巴嫩等鄰國來說,2年來的敘利亞危機帶來大批難民,更對各自國家的安全和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以美英法為代表的部分西方國家堅持認為敘利亞亂局源于巴沙爾政權,而俄羅斯等國家則認為反對派武裝才是阻撓敘利亞實現和平的障礙。
從2年前陷入混亂開始,反對派武裝就和政府軍僵持不下,沖突愈演愈烈,聯合國和阿盟提出的?;鸪h數次無果而終。以美英法為代表的國家不斷對巴沙爾政權施壓,干預程度不斷增大。成分復雜的敘利亞反對派不接受去年6月發表的日內瓦公報作為與巴沙爾政權談判的基礎,堅持要巴沙爾下臺,使得雙方陷入對話僵局。不得不說,外來勢力的干預在助長敘利亞的混亂和沖突。
美國國務卿克里就任后首訪歐洲和中東9個國家,議事重點就是敘利亞沖突。在和一眾傳統盟友商討后,克里高調宣布將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直接援助并追加非致命援助資金,以幫助“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權更迭。
一直在試圖推動解除歐盟對敘利亞武器禁運的英法兩國,在上周的歐盟春季首腦會議上重提提前解除歐盟對敘武器禁運一事,在奧地利、西班牙等國的強烈反對下,這一提議未獲峰會通過。英國、法國隨后表示,將單獨行動,武裝敘反對派。英法此番著急武裝敘反對派,不免讓人猜測其意圖何在。
見證了“后卡扎菲時代”利比亞的混亂和動蕩,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雖向反對派提供了大量援助,但都還局限在非致命性范圍內。美國總統奧巴馬將于本月20日開始其第二任期后的首次中東之行,敘利亞問題依然將是他此行的重點議題。
(來源:濟南時報 編輯:蔡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