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羅斯福說:“我們知道,我們單獨是難以在和平中生活的。我們的安寧永遠取決于其它國家的安寧。” 9·11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世界。那么,這場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對中國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在9·11五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邀請了一些知名專家,請他們從中國外交政策、國內局勢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三個方面的五大問題進行逐一闡述。
大國關系:中國龍的回旋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國際問題專家 張國慶
2001年對大國關系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年發(fā)生的9·11事件近乎根本性地改變了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也正是從那時起,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用左手舉起了反恐大旗,把右手揮向了防擴散大業(yè)。一個對世界有著深遠意義的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由此出現(xiàn)了。
一方面,被伊拉克戰(zhàn)爭、反恐戰(zhàn)爭和朝鮮核問題及伊朗核問題牽扯住手腳的美國,為了解決中東這個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核心地帶的種種問題,它需要在諸多問題上借助于中國、歐盟、俄羅斯等地區(qū)大國,這也要求它必須尊重這些國家的利益要求,調整雙邊關系。
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和俄羅斯在9·11后表現(xiàn)出具有同情心和全球意識的大國風范,戲劇性地為中美關系和美俄關系的好轉創(chuàng)造了條件。華盛頓原有的對華和對俄敵意和猜忌,即便沒有完全消除,至少也在相當程度上被淡化并放在了反恐等問題之后的位置上。而這也為中國和俄羅斯在歐亞乃至全球更融洽地與美國的盟國發(fā)展關系,釋放政治和經(jīng)濟能量提供了很好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
更為微妙的是,由于美歐關系在9·11特別是伊拉克戰(zhàn)爭后有所疏離,而美俄關系在達到高潮后再現(xiàn)陰霾,都在戰(zhàn)略上驅使歐盟與俄羅斯重新考慮它們的歐亞戰(zhàn)略,而恐怖主義、防擴散難題、發(fā)展與社會和諧問題、能源問題等也都在客觀上使得它們與中國等其他大國調整關系,中歐關系的演進就很說明問題。
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試探、觀望、磨合乃至交鋒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中國的大國風范,這也促進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轉換思維,重新定位與中國的關系,而中國龍也便有了更為廣闊的回旋空間。
外交政策:反恐催生新契機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 徐正源博士
2001年9·11事件的爆發(fā),不僅促使反恐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核心內容,而且還通過美國這一特殊的大國傳導機制而上升為整個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突出任務。可以說,在當今世界上,反恐不僅是各國國家安全和國際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更成為國際正義等相關價值理念的有力宣示。鑒于此,中國政府出于國家安全利益的考量,進行了外交政策上的相應調整,使反恐成為中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內容。
在外交立場上,中國政府多次明確表示,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主張加強國際合作,努力消除恐怖主義的根源。在具體外交實踐上,中國多次聯(lián)合周邊地區(qū)國家,進行反恐軍事演習,并通過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形式將共同反恐制度化、明確化。此外,中國還致力于防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通過制定相關設備和技術出口管理條例等措施防止其落入恐怖分子之手。
可以說,對于中國外交而言,反恐是平臺——協(xié)調大國關系、增進大國合作的平臺,成為中國與其他大國共同利益的新生點;反恐是契機——促進中美兩國改善關系、加強合作、達成重要戰(zhàn)略諒解的契機,比如,中美兩國關于將新疆的“東突組織”列入恐怖組織黑名單而達成的戰(zhàn)略諒解;反恐是動力——建立全球視野、正視自身國際責任、建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動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區(qū)別于美國,反恐并不是中國外交和安全戰(zhàn)略中超越一切的戰(zhàn)略指針,維護經(jīng)濟建設的和平國際環(huán)境仍然是中國外交的根本目標。而且,中國在反恐過程中反對將恐怖主義和某種宗教相聯(lián)系,主張有關國家動武要有證據(jù),這些都表明,中國一貫的、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采取行動的原則并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