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引導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有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006年6月,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確定了第一批創新型試點企業103家,包括15家國有大型骨干企業、77家民營科技企業、11家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一年多來,這些試點企業把創新作為根本戰略,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著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中近一半的企業研發投入超過銷售收入的6%。
一年以后,我國在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方面又有“重大動作”。今年6月,在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和國家開發銀行的統籌協調下,數十家知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了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新一代煤化工產業技術、煤炭開發利用技術、農業裝備產業技術等四大創新戰略聯盟。
“四大聯盟集中了26家龍頭企業、18所一流大學和9家骨干科研機構,各成員企業去年的總銷售收入近9000億元,上繳國家稅收總計超過1000億元。”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說,“聯盟構建了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的完整技術創新鏈條,它們將合力打造我國鋼鐵、煤炭、化工和農業裝備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航空母艦’。”
一些有遠見的企業,更是自覺加大了科技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今年6月,中國最大的鎳鈷金屬生產企業金川集團在河西走廊召開“科技大會”,列出包括近70項技術難題的“科研需求表”,出資邀請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幫助其攻克技術難關。
金川公司負責人李永軍說:“一家企業要真正在市場上站住腳,增強競爭力,關鍵在于是否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巨額的資金投入。近年來,國家金融、財政、稅收等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3月,科技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合作協議,確定以500億元貸款支持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又與中國民族企業——奇瑞汽車公司簽訂協議,貸款58億元支持奇瑞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加快產品的升級擴能。
不斷加大的科研投入,為自主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2006年我國研發投入創歷史新高,達3000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22%。
政府采購優先選擇自主創新產品,也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從2007年開始,我國提出要對自主創新產品進行認證,并在年內編制完成《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供各級政府在采購時參考選擇,并對目錄中的產品給予系列優惠政策。
此外,科技部等科技主管部門大幅減少對科研項目的直接管理,建立科研經費監管機構,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完善科研考核體制,積極從管理層面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環境。
隨著一項項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的出臺,隨著科研機制體制的改革創新,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被更加充分地激發出來……